2024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12-15
  

  • 全选
    |
  • 郑雪刚, 马学军, 沙木哈尔·叶尔肯,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4, 38(4): 307-31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中强地震震源深度的测定,远震转换波深度震相pP、sP测深是有效方法,在深度震相清晰时深度精度可以达到2 km。使用Teleseis程序拟合玛多MS7.4地震的理论地震图,并与实际观测进行对比,对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地壳速度模型对远震体波深度震相pP测深的影响。结果表明,玛多地震的震源初始破深度为12 km,速度模型中VP的不确定性对理论地震图中震相到时影响更大。
  • 赵朋, 闵伟, 疏鹏, 何康
    内陆地震. 2024, 38(4): 315-32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党河南山断裂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等工作,发现沿北侧断层发育多级断层陡坎。最新陡坎错断冲沟的河漫滩,同时断层西段伴有褶皱活动。在大红沟沟口开挖的地质探槽显示断层错断较新的砾石层,样品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最新活动时代至少为全新世中期。2个探槽揭示了同一次地震事件,该事件发生在(4.69±0.40)ka BP之后。
  • 李波, 张金燕, 何欢, 宋立军, 何强
    内陆地震. 2024, 38(4): 323-33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四维灾体模型基础上,结合地震灾害相关因素,对该模型进行了应用与初步分析。通过计算2002—2022年新疆地区遭受具有破坏性地震的灾体量指数,进一步进行灾度分级。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将计算结果与已有三维灾体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并分别计算汶川和唐山及其他地震的灾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更为丰富的灾情信息前提下,本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准确且符合灾害损失的实际情况。
  • 廉殷朝, 李晓东, 颜龙, 关冬晓, 闫玮
    内陆地震. 2024, 38(4): 332-33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完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运维保障体系建设,形成运维人员统一指挥、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设备运维高效的设备保障机制,提高地震设备运维响应速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云平台,使用去服务器架构设计实现地震仪器设备运维保障系统。系统从运维实际出发,着力解决目前运维工作中管理效能差、运维时效性低等不足,实现区域内运维工作故障处置、设备管理、资料归档等功能的数字化,为完善和补充区域地震仪器设备运维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可行参考。
  • 南芳芳, 向元, 张锋, 黄帅堂, 聂晓红
    内陆地震. 2024, 38(4): 340-34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分析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序列参数以及序列类型。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余震序列丰富,地震活动强度衰减较为缓慢,呈起伏式衰减特征;地震频度总体衰减较快。余震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长约200 km,宽约150 km,整体呈NE向展布。4次MS>5.5强余震前一定程度表现出p值和h值偏低的现象。根据序列中最大地震的能量释放比、b值以及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差值的情况分析,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类型属于主震—余震型。
  • 谢江丽, 阿里木江·亚力昆, 黄帅堂, 李波
    内陆地震. 2024, 38(4): 349-35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整理了新疆区域内使用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利用模型模拟计算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的各烈度区长、短轴半径,与实际调查烈度的长、短轴半径进行绝对误差分析。本次地震高烈度区大于以往同震级的高烈度区范围40%以上,Ⅶ度区的计算结果最接近实际值,Ⅵ度区长轴方向误差较小,Ⅵ度区短轴方向上误差较大,以往使用的烈度衰减关系,在高烈度区可能存在震中距偏小的情况,而在低烈度区又存在震中距偏大的情况,故在将烈度衰减关系用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烈度影响场时,应特别注意对衰减关系头尾限定的方法,以更准确地进行评估。
  • 杨芬
    内陆地震. 2024, 38(4): 357-36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漾濞2021年5月21日MS6.4地震前,滇西MS≥5.0综合预测方案和云南MS≥6.0综合预测方案综合概率值分别于2021年1月28日和2021年3月17日突破预测阈值,达到中期预测指标,满足预测首要条件。下关水汞和下关固体二氧化碳先后也突破预测阈值,必要条件也已满足。依据分级预警模型,滇西MS≥5.0综合预测方案和云南MS≥6.0综合预测方案分别于2021年1月28日和2021年3月17日已具备进入短临预测的条件。分别时隔3.8个月和2.1个月发生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当两个综合方案都达到短临预测指标时,滇西发生MS≥6.0强震危险性增强。
  • 李秉烨, 艾力夏提·玉山, 刘代芹, 陈丽,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阿尔达克·卡德尔别克, 赵磊
    内陆地震. 2024, 38(4): 366-37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南天山地区乌什MS7.1地震发生后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获取乌什MS7.1地震前后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变化,对该地区地震前后的一年和多年尺度重力变化、测段和测点重力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什地震发生后,重力变化零等值线穿过震中地区,并出现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重力变化零等值线出现的区域,物质密度正在经历增加和减少的过渡过程。物质的增减差异导致强烈运动、能量积累。强震前的重力异常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有可能出现重力场变化较小的情况,因此提取和分析强震前的重力异常信号时,需要考虑较长时间跨度的重力观测数据。震后观测的流动重力数据能够较好反映发震断层的应力释放特征,有助于分析余震发展趋势。
  • 贾永斌, 刘萍, 王斌, 汪成国, 邓明文
    内陆地震. 2024, 38(4): 376-38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22年7月20日昌吉MS4.8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总结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和分布范围。分析表明:昌吉地震地下流体异常在80~140 km之内。从发震时间来看,昌吉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可分为短临异常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其中以短临异常为主。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呈现出新26泉动水位先下降后上升。短临异常表现为新04井静水位上升、新20井静水位上升、新15泉电导率上升。异常在空间上呈现出EW向分布。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节面I走向81°,倾角69°,滑动角174°;节面II走向173°,倾角84°,滑动角21°。P轴方位305°,T轴方位为39°,表明昌吉MS4.8地震是在NWW向挤压,NEE向拉伸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地震事件。昌吉地震震源机制解所得主压应力作用方向与地震前异常展布方向相同。
  • 刘海洋, 蒋志英, 徐衍刚, 贾东辉
    内陆地震. 2024, 38(4): 387-39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新疆阿克苏断层氢观测点5~105 cm深度进行的5个不同抽气深度实验可以看出,在断层氢观测中不同抽气深度的氢气背景值、日变幅、动态特征等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氢气的扩散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低粘滞性,造成氢气在观测孔内垂直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分带性;并且因为观测点所处的构造位置差异及气象因素的影响,造成氢气背景值及观测数据质量的差异。在阿克苏观测点的的断层上盘80 cm抽气深度,断层氢数据均方差、变异系数等均明显优于其他深度,可以做为阿克苏断层氢观测的优选深度。
  • 杨绍富, 宋春燕, 苏萍, 张森, 邓明文
    内陆地震. 2024, 38(4): 394-40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库尔勒台、若羌台、且末台3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数据,应用功率谱密度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在地震频段的地震噪声水平,并结合台站实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库尔勒台因洞室观测条件优异、洞室周边观测环境干扰小,仪器背景噪声水平较低。3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噪声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但表现出NS分量记录优于EW分量的一致性。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