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 全选
    |
  • 唐明帅, 李越帅, 李艳永, 魏芸芸, 曹昌军, Степаненко Надежда, Еркинова Акерке, Валижон Юсупов, Сабитжан Максудов
    内陆地震. 2025, 39(3): 203-21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位于沉积层的喀什地震台(KAS台)7年记录的高质量远震波形数据,分别提取高频和低频接收函数,分别应用不考虑沉积层影响的接收函数H-К和考虑沉积层影响的接收函数贯续H-К叠加方法获得KAS台下方第二层壳内间断面深度、波速比,地壳厚度。考虑沉积层影响的结果与相距8.4 km的基岩台喀什中继地震台(KSZ台)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地壳介质波速比结果一致。KAS台下方第二层壳内间断面深度为13.5 km、波速比为1.96、泊松比为0.324;地壳厚度为57.7 km、波速比为1.86、泊松比为0.297。对比分析认为,对于具有明显沉积层的地震台站,应用接收函数H-К叠加方法分析地壳间断面深度和介质波速比会存在较大偏差,应用接收函数贯续H-К叠加方法可获得准确的结果,为准确分析其它沉积层台站的地壳间断面深度和介质波速比提供了实践经验和依据。
  • 张勇, 南芳芳
    内陆地震. 2025, 39(3): 212-22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准确获得新疆—青藏高原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对新疆测震台网南部区域(中昆仑—阿尔金—罗布泊)监测能力实际提升的效果,本研究利用PMC方法,对项目建成前后时期新疆地震台网产出的正式观测报告进行计算,得到研究区测震台站的检测概率、最小完整性震级MP。通过分析得出:单台检测概率能够真实呈现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存在明显差异;MP显示青藏高原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对新疆南部区域地震监测能力起到了显著改善作用,新疆南部区域整体平均提升了0.5至1级左右,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研究结果能为进一步提高新疆南部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优化新疆测震台网空间布局、提高台站运行质量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 马倩雯, 宋春燕, 刘宣瑞
    内陆地震. 2025, 39(3): 222-22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法对2023年新疆阿图什两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23年11月8日阿图什MS5.4地震余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36~0.80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51;2023年12月19日阿图什MS5.5地震余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68~0.8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74;阿图什MS5.4地震余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有下降趋势,并快速恢复至背景值左右,但阿图什MS5.5地震余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仍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与2020年1月19日伽师MS6.4地震序列对比发现,当谱振幅相关系数处于较高水平时,后续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此方法对震区及周边后续震情研判有一定作用。
  • 邓明文, 邱江涛, 艾力夏提·玉山, 李金, 姚远
    内陆地震. 2025, 39(3): 230-23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沙雅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属于油气开采集中区。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新疆地震台网对该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较弱。本研究利用2020—2022年库车—沙雅地区Sentinel-1A升轨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联合GNSS速度场进行校正,获取了整个研究区高精度、高分辨率震间形变场。探讨分析中小地震的分布与形变场空间关系表明:(1) 库车—沙雅地区地表形变特征主要以沉降为主,平均速率达-2.5 mm·a-1,部分农业活动区沉降速率达-30 mm·a-1。(2) 库车—沙雅震群并非位于沉降集中区,2024年3次5级地震发生在沉降速率达-2.5 mm·a-1的玉科气田区,该区形变场的变化可能与油气开采存在一定联系。本研究从形变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适合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地表形变监测的方法,提高了新疆地震台网在库车—沙雅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 郑文科, 陈小英, 郝卓娅, 何志堂, 罗铖, 赵丕, 康胜军
    内陆地震. 2025, 39(3): 240-24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一等重力网为新疆区域基础测绘、地震研究、地震预报和评估等方面提供了重力场基础成果支撑。本研究系统介绍了新疆地区一等重力网建设的基本情况。新疆一等重力网综合利用2 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新疆CORS站等项目的建设成果进行网型和点位的整网布设,采用高精度相对重力测量方法获取待定点之间的重力段差,采用强、弱基准结合对全网进行整体平差。最终重力成果平均中误差为±17.9×10-8 m·s-2,最弱中误差为±30.6×10-8 m·s-2。 新疆一等重力网为典型的多边形结构,其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分形特征)明显,适宜采用分形理论的方法分析研究其特征、不均匀性。通过计算,新疆一等重力网的分形维数为1.333,是一个低维网;对应最佳网格间距为104 km。依据震级与时变距之间的关系,初步评估认为新疆一等重力网具备监测MS≥6.0地震的监测能力。
  • 梁慧, 何思源, 张映, 王斌, 廖绍欢
    内陆地震. 2025, 39(3): 245-25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四川省境内24个观测井记录到的青海玛多MS7.4地震同震响应特征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震同震响应特征主要有振荡型、阶升型(震荡―阶升)、阶降型(阶升―阶降)。震中距 Δ≥840 km 水位同震以震荡―恢复型为主;阶升型、阶降型主要分布在震中距Δ≤700 km范围内。水位同震响应幅度、响应持续时间与震中距负相关性较弱,响应时间与震中距呈正相关性,水位地震能量密度与震中距负相关性较强。2022年雅安芦山县MS6.1地震和2023年泸定MS5.6地震均发生在同震阶升集中区,说明这一同震响应特征具有一定前兆意义,可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思路。
  • 郭明瑞, 王锡娇, 陆镜辉, 卢启明, 庞雪华, 郑丽东, 高华宴, 孙宗强
    内陆地震. 2025, 39(3): 253-26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9月5日和9月18日,四川泸定和中国台湾花莲在13天内相继发生强震。为探究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本研究对全国地磁台站数据日变形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泸定地震前55天(2022年7月12日)和花莲地震前42天(2022年8月7日),地磁日变形态均出现畸变,由正常的“V”型变为“W”型双低点形态。此外异常区域可划分出清晰的分界线,分界线两侧的日变相位存在约2小时的时差。通过分析日变畸变的成因,研究发现该现象与地球内外电流体系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地球内部感应涡旋电流体系的改变。该畸变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过程中深部构造活动的加速演化,此类异常与强震具有显著关联性,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重要参考指标。
  • 彪清泉, 杨璐嘉, 那拉提·波拉提汗, 张政, 庞鑫柏, 杨福喜
    内陆地震. 2025, 39(3): 262-27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新疆境内西昆仑地震带岩石圈磁场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利用2013—2017年新疆西昆仑地区5年的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绘制2013—2014年、2014—2015年、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4期岩石圈磁场变化图,重点针对2015年皮山MS6.5地震和2016年阿克陶MS6.7地震两个典型事件,对比分析其震前、临震及震后不同时期的地磁参量空间响应模式。结果表明:同一区域内皮山MS6.5地震、阿克陶MS6.7地震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在震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但水平矢量和磁场强度的变化特征仍呈现震前异常累积,震后异常消失的规律。
  • 南燕云, 冯军, 严瑾, 杨怀宁, 李静, 代博洋, 王盈
    内陆地震. 2025, 39(3): 272-27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造成较大生命财产损失。本研究利用现场调查资料,总结了本次地震房屋破坏、地震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情况,分析了地震震害特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抗震防灾启示。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房屋破坏严重、地震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人员伤亡较大;人员伤亡较大主要与房屋抗震能力差,地震发生在深夜人员未能及时避险,以及地震地质灾害埋压人员生存概率极低有关;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要结合震区地质条件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同时需进一步提高地震地质灾害人员搜救技术和人员防震减灾意识。
  • 王伽祺, 郑雪刚, 李桂荣, 赵鹏翔, 赵鹏毕, 李奎
    内陆地震. 2025, 39(3): 279-28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天山中段(41.5°~45°N,81°~91°E)区域数字台网固定台站及震后架设的临时流动台站2009—2022 年观测记录的MS≥1.5 的地震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天山中段地壳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以及地震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震相走时残差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15 s降为定位后的-0.001 6 s,定位精度得到显著提升;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震源优势分布于0~30 km,大部分沿主要断裂带分布,与低速体部位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新疆天山中段地壳速度结构P波和S波具有较强一致性,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横向和纵向的非均匀性,P波和S波在新疆天山中段地壳中、下部呈现出大面积低速异常,且低速区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低速异常区相互连接。这些结果为研究天山中段地壳速度结构提供了数据参考。
  • 阿尔达克·卡德尔别克, 苏力坦·玉散, 李秉烨,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李桂荣
    内陆地震. 2025, 39(3): 289-29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2—2023年期间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带周边的三个跨断层水准场地测点(大丰、红山嘴、卡子湾)获得垂直位移量,计算得到不同年份相同季节对比的年平均变化速率;利用2011—2022年间的断裂带周边GNSS站点数据,经过解算获得年变化速率,得到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带形变变化特征;以GNSS资料为参考框架,分析细分到个别断层的跨断层水准资料显示:断裂的东段逆断特征明显,山体的抬升运动比中段和西段大,大丰观测场地累计变化量也在持续增加;中段的玛纳斯段跟霍尔果斯段交接处的水准资料和GNSS连续站变化速率较小。
  • 曹莹, 乌尼尔, 祖力卡尔·艾则孜, 波拉夏克·哈那提, 毛玉剑, 李娇
    内陆地震. 2025, 39(3): 297-30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地震观测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4月―2024年8月该震群的555个地震事件进行精确定位分析,最终获得520个高精度定位结果。利用P波初动法对ML≥2.0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结合区域地震构造背景,研究发现:震群在地表投影上呈椭圆面状分布,与克乌断裂斜交,长轴走向呈NW-SE向,深度分布主要集中在9~13 km范围内;震源机制解两组共轭的节面优势走向为NW和NE,震群中大部分地震以走滑型为主。根据震群精定位、震源机制解结果和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以逆断滑动为主的克乌断裂不是该震群的发震断裂,受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压扭变形影响,克乌断裂震群发育多条次级断裂,震群可能是受到NW、NE向的走滑型次级断裂控制。这些次级断裂发育于克乌断裂前缘,与克乌断裂斜交,可能具有小尺度、高密度的特征,使震群呈面状展布。
  • 朱翔国, 王范霞, 马睿, 刘东亚, 赵立涵
    内陆地震. 2025, 39(3): 304-31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地震信息化创新驱动作用,全力做好新疆地震预警信息网络安全防护,避免发生网络堵塞或沦陷、数据泄露、信息篡改等网络安全事件,确保新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智慧高效、安全可靠意义重大。鉴于此,文章通过梳理分析新疆地震预警信息网络架构和安全防护体系,简要概述新疆地震预警信息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优化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和相应的安全防范建议,以期推动新疆地震预警信息网络安全建设。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