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黄旺, 李杰, 陈荣柳, 李瑞
    内陆地震. 2024, 38(2): 166-17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9
    研究2024年1月23日乌什县MW7.0地震是了解该地区孕震构造的关键。利用InSAR技术和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乌什地震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为迈丹断裂,且发震断层呈现逆冲型式为主并具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走向为230°,倾角为48°,最大滑移量为2.23 m,矩震级为MW 6.99,地震的运动模式为逆冲型地震。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伦应力表明,沿着断层走向方向南北两端的近场区为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区。
  • 马鑫, 乌尼尔,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赵晓成, 何金刚
    内陆地震. 2024, 38(2): 143-15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6
    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共获取乌什7.1级地震813条仪器烈度信息、496组强震动记录,其中PH002台站峰值加速度280.68 cm·s-2为本次获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对获取的219个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关系对比发现两者在100 km范围内比较符合。计算分析5个峰值加速度超过100 cm·s-2的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并与地震动设计反应谱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计算出5个台站地震动有效持时,显示200 km内地震能量释放较迅速,体现出地震破坏力较大。
  • 伊尔潘·艾尼瓦尔, 李晓东, 朱文振, 胡安尼西·巴合达吾列提, 何欢,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内陆地震. 2024, 38(2): 173-18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0
    为探讨RST算法在新疆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提取中的适用性,以乌什MS7.1地震为例,构建研究区MODIS地表温度数据集,并对数据集进行逐像元时间序列趋势去除后,利用RST算法提取乌什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的变化过程分为“出现—消失—再出现—扩大—达到最大—消失”6个阶段;乌什MS7.1地震的地表温度异常区域大致沿构造带的走向分布;乌什MS7.1地震发生在地表温度异常面积出现最大值后的第99天。利用MODIS数据结合RST算法提取地震热红外异常在新疆地区相关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郭寅, 李金, 向元
    内陆地震. 2024, 38(2): 105-11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1
    研究乌什MS7.1地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震源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地震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北东和南西两侧,展布与迈丹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目前序列b值为0.67,h值为1.3,p值为1.28。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应力降处于低值水平,序列衰减基本正常。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为MS5.8地震。
  • 赵晓成, 马鑫, 丁新娟, 乌尼尔,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迟正阳, 张志斌
    内陆地震. 2024, 38(2): 128-13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4
    乌什7.1级地震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以来首个7级以上地震,为提高防范和减轻地震风险能力,切实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到位,将预警实时产出的震级、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结果与国家台网中心正式速报结果对比分析,并分析仪器烈度产出误差。结果表明国家预警网在震中严重偏网的情况下,仍能够展示出稳定、可靠、高效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
  • 祖力卡尔·艾则孜, 南芳芳, 徐衍刚
    内陆地震. 2024, 38(2): 194-20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2
    为深入研究乌什MS7.1地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定位结果显示:① 重定位后主震空间位置变化不大,和重定位前的位置相距2 km,深度为25.6 km,比重定位前深度更深。② 重定位后,地震序列沿迈丹断裂分布的收敛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存在余震向南移动的趋势,与地震烈度图和灾情分布特征一致。③ 迈丹断裂在受到山前挤压作用时,在主震震中附近受阻,形成明显的地震稀疏带。迈丹断裂乌什段发震构造比阿合奇段发震构造深,活动性比较弱,因此在主震震中SW向余震多而浅,NE向余震少而深。
  • 赵鹏翔, 马建, 黄帅堂, 阿里木江·亚力昆, 侯欣宇, 巴图孟克
    内陆地震. 2024, 38(2): 112-12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2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发生后,根据震后震害调查结果,并结合震区遥感影像、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绘制地震烈度图。在本次烈度图的绘制过程中,Ⅸ度地处山区,缺少强震台网的布设,故在确定Ⅸ度烈度圈时首次参考InSAR结果。通过对比震害调查结果和仪器烈度结果,发现二者吻合度较高,所以在本次确定烈度圈边界时参考仪器结果。本研究重点讨论在不同烈度区内各类房屋的破坏情况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现象,分析判定各类房屋震害特征。
  • 马倩雯, 宋春燕, 聂晓红, 魏芸芸
    内陆地震. 2024, 38(2): 121-12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3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乌什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丰富,频度衰减较快。通过历史地震序列类比、序列参数(b值、p值、h值)、等待时间、震级差和能量比等参数的跟踪分析,判断此次乌什MS7.1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从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定性判定到地震序列参数定量计算的跟踪判定乌什7.1级地震序列类型,对地震序列类型的跟踪判定有一定参考作用。
  • 贾永斌, 闫玮, 祖丽皮牙·艾尼瓦尔, 汪成国
    内陆地震. 2024, 38(2): 158-16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8
    为研究乌什MS7.1地震引起新55井、新46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响应变化,对比分析观测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和地震波能量密度探讨了同震响应机理。结果表明:① 伽师新55 井和乌什新46井同震响应形态主要表现为井水位的大幅快速上升。② 固体潮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震波作用于新55 井和新46井时,前者垂向水力交换增强,水平向水力交换减弱,含水层的水与井水进行交换,引起井水位同震上升变化;后者含水层渗透性增加,含水层水与井水进行交换,引起井水位同震上升变化。③ 地震能量密度计算结果显示新55井比新46井容易触发同震响应,这种差异性的响应可能与井含水层岩性有关。
  • 赵朋, 闵伟, 疏鹏, 何康
    内陆地震. 2024, 38(4): 315-32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2
    通过对党河南山断裂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等工作,发现沿北侧断层发育多级断层陡坎。最新陡坎错断冲沟的河漫滩,同时断层西段伴有褶皱活动。在大红沟沟口开挖的地质探槽显示断层错断较新的砾石层,样品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最新活动时代至少为全新世中期。2个探槽揭示了同一次地震事件,该事件发生在(4.69±0.40)ka BP之后。
  • 李垠, 魏贵春, 陈星宇, 张萍, 吕筱, 刘全
    内陆地震. 2024, 38(3): 201-21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1
    水利水电工程场外道路的地震风险判定,对工程项目实施进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中以川滇地区工程场外道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合理论和判断矩阵法,建立地质环境和地震危险性两大因子破坏的综合评估数学模型,分析37个地州市遭受地震后道路破坏情况的可能性。分析表明:川滇地区工程场外道路遭受地震中等破坏的可能性较大,且位于四川的工程场外道路遭受到地震风险破坏的指数高于云南地区的地震风险评估值。
  • 刘萍, 宋春燕, 牛中华
    内陆地震. 2024, 38(2): 135-14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5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乌什MS7.1地震序列中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在时间上存在前期一致性较好,后期一致性紊乱的特点。空间上,乌什县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为逆冲型,阿合奇县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为走滑型。利用新疆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计算乌什MS7.1地震序列中MS≥5.0地震序列的频率谱,计算结果显示,乌什县内发生的5级余震前期有频谱偏移特征,最后一个5级地震频带变宽,频谱偏移特征消失;阿合奇县内发生的5级余震均出现了频谱偏移特征。
  • 刘海洋, 饶文, 徐衍刚,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内陆地震. 2024, 38(2): 182-19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1
    通过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前新疆境内5个地电台站观测数据的回溯性分析,计算地震前各台站地电优势方位角,总结数据变化特征,发现地震前各台站地电优势方位角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表现为分散、集中、偏转和跃变的特征。其中震中附近的乌什台、温泉台地电优势方位角异常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变化。地震前震中500 km范围内的乌什、温泉、和田台不仅存在不同方位间相关系数的准同步下降变化,而且极化方位也出现了相似的线性极化增强现象,且乌什、和田台优势方位角的异常变化均呈现出向主压应力集中现象,说明在乌什MS7.1地震前乌什、温泉、和田台观测到的地电数据变化,同此次地震具有一定机理上的联系。
  • 闫新义, 陈勇
    内陆地震. 2024, 38(3): 223-23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3
    2022年7月20日,新疆昌吉市发生MS4.8地震,新疆地震预警系统处于测试运行阶段,对该次地震事件完成预警结果产出,数据仅在内部参考。综合分析该事件预警结果(JEEW、FJEEW及融合系统产出),相较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地震速报结果,JEEW系统首报触发用时7.1 s,震级偏差-0.7,震中偏差3.3 km;FJEEW系统首报触发用时7.5 s,震级偏差-1.1,震中偏差3.4 km。预警融合系统首报发布于震后7.8 s,震级偏差-0.7,震中偏差3.3 km,3套地震预警系统发布结果震级、震中皆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该次地震事件,地震预警系统发布时效性、震级、震中结果的准确性达到建设目标要求。
  • 范亚玲, 赵彬彬
    内陆地震. 2024, 38(2): 151-15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7
    基于岩石应力的本构关系,以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前震中及周边500 km范围内地倾斜、地应变数据作为“响应量”,利用库伦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乌什洞体应变等3个测项均出现震前LURR异常,这表明震源区介质存在明显的应力积累过程,同时也说明从倾斜、应变的潮汐频段中能够提取出地震预测的有效信息。
  • 周斌, 李娇, 朱文振, 李晓东, 毕卉娟
    内陆地震. 2024, 38(3): 291-29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1
    为研究同一台站,同一物理量,以不同观测方式获取资料的一致性,选取温泉老台水平摆和垂直摆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频段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与干扰异常的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数据稳定、精度高,固体潮记录清晰,在半日波、日波频段相同分向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分钟值至潮汐频段,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差,观测数据主要包含的是自身属性信息;年周期频段,温泉水平摆、垂直摆在EW向两者相位差约41天;NS向相位差约14天,相位均滞后于气温。在考虑相位滞后的情况下,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一致性较好,均与气温线性相关,故气温是温泉水平摆、垂直摆年周期频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 李思妍, 李桂荣, 王晓飞,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内陆地震. 2024, 38(3): 231-24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4
    以新疆地区GPS连续观测站的站点坐标三分量时间序列为数据源,通过希尔伯特黄变换(简称HHT)特定滤波频段捕捉新疆两次6级地震震前中短期地表位移微动态异常变化信息。以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为例,获取HHT滤波频段3.858 0×10-7~6.430 0×10-8 Hz(周期30~180天),能够在发震前40天提取到短期前兆异常及孕震信息。使用该频段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分析,震前55天左右,震中附近两两相关站点的振幅、幅值相干函数值和相关系数出现明显高于背景水平的位移微动态变化。两次地震事件表明,能够从一年时间尺度内的GPS连续观测资料中提取到有价值的震前位移微动态特征及地震孕育信息,为地震趋势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 李娜, 祖丽皮牙·艾尼瓦尔, 李新勇, 任宏微, 黄建明
    内陆地震. 2024, 38(3): 250-25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6
    基于水氡浓度为20 000~100 000 Bq·m-3的新09泉、新10泉和新15泉,利用国际刻度参考装置Alpha GUARD测氡仪及其水氡测量组件,开展标准仪器传递校准实验研究,校准K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60%、-0.81%及2.09%。实验结果与氡气固体源校准结果对比表明,水氡浓度在 20 000 Bq·m-3以上水样可以通过标准仪器校准新方法检验,且利用不同水氡浓度的泉水不会影响校准结果准确性。新疆地球物理观测中心可利用高氡浓度的日常监测泉,将Alpha GUARD测氡仪作为标准仪器对FD-125型氡钍分析仪进行校准,从而替代固体氡源校准。本研究为地震监测氡观测的校准新方法操作技术规程及推广试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 郑雪刚, 马学军, 沙木哈尔·叶尔肯,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4, 38(4): 307-31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1
    对于中强地震震源深度的测定,远震转换波深度震相pP、sP测深是有效方法,在深度震相清晰时深度精度可以达到2 km。使用Teleseis程序拟合玛多MS7.4地震的理论地震图,并与实际观测进行对比,对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地壳速度模型对远震体波深度震相pP测深的影响。结果表明,玛多地震的震源初始破深度为12 km,速度模型中VP的不确定性对理论地震图中震相到时影响更大。
  • 谢江丽,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 张文秀, 李波
    内陆地震. 2024, 38(3): 242-24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5
    收集1716—2022年130次有烈度数据的破坏性地震事件,补充近期新疆区域破坏性地震烈度数据,对124幅地震烈度图,281对烈度圈长、短轴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采用数学方法拟合了新疆地区不同时间节点、不同震源机制解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研究发现,在烈度衰减过程中,走滑型和逆断型地震略有不同,不同的地震震源破裂性质会影响烈度衰减关系的长短轴,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修正因子,用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烈度影响场,在地震发生后,修改和完善烈度圈的长短轴数据,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评估。
  • 贾永斌, 黄建明, 汪成国, 李新勇, 李思妍, 王斌
    内陆地震. 2024, 38(3): 258-26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7
    新疆地震局地球物理观测中心流体实验室目前测氡采用的仪器为FD-125,购置时间为1979年,由于长时间使用致该仪器老化严重,且没有备用仪器,无厂家生产更换。如果仪器出现故障未及时修理,缺少备用观测仪器,将会造成数据断测,影响观测数据的整体科学质量。因此,本文中以新疆水磨沟15泉水样为测量对象,引入DDL-2测氡仪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与FD-125测氡仪进行检测并开展对比实验研究。研究表明:DDL-2测氡仪性能稳定,测值波动区间小,能满足前兆观测规范要求,能够正确反映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研究认为DDL-2测氡仪有潜力代替FD-125测氡仪作为水氡日常测量仪器。
  • 刘海洋, 艾萨·伊斯马伊力, 徐衍刚, 韩时雨
    内陆地震. 2024, 38(3): 273-28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9
    2020年1月19日位于新疆南天山西的柯坪推覆体附近发生了伽师MS6.4地震,通过对距离震中169 km的柯坪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显示:自2017年10月开始柯坪台两分量地电阻率观测值出现明显速率异常变化,NS向异常变化幅度为-2.33%,EW向为-0.72%;同时两分量表现出各向异性变化,异性度S出现快速下降变化。为了探讨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同伽师MS6.4地震是否存在力学机理上的联系,本文中通过断层虚位错模型计算了地震前观测点区域内应力应变的分布,并结合震源机制解计算的P轴方向,发现在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同此次地震具有相关性。
  • 南芳芳, 向元, 张锋, 黄帅堂, 聂晓红
    内陆地震. 2024, 38(4): 340-34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5
    深入分析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序列参数以及序列类型。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余震序列丰富,地震活动强度衰减较为缓慢,呈起伏式衰减特征;地震频度总体衰减较快。余震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长约200 km,宽约150 km,整体呈NE向展布。4次MS>5.5强余震前一定程度表现出p值和h值偏低的现象。根据序列中最大地震的能量释放比、b值以及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差值的情况分析,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类型属于主震—余震型。
  • 杨绍富, 宋春燕, 苏萍, 张森, 邓明文
    内陆地震. 2024, 38(4): 394-40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11
    选取库尔勒台、若羌台、且末台3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数据,应用功率谱密度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在地震频段的地震噪声水平,并结合台站实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库尔勒台因洞室观测条件优异、洞室周边观测环境干扰小,仪器背景噪声水平较低。3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噪声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但表现出NS分量记录优于EW分量的一致性。
  • 吕国强, 景孝复, 李晓东, 马慧婷, 关冬晓
    内陆地震. 2024, 38(3): 299-30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2
    定点形变观测值序列包含的信息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因素影响,数学物理内涵丰富。基于形变测值序列综合性与可分性的特点,将温泉体应变、气温、水位、气压进行频域分析,然后将时间序列值分解,研究温泉体应变不同频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气压对温泉体应变的影响主要有2~4小时和1~2个月之间的月波两个频段;(2) 水位为温泉体应变年周期频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约为29天;(3) 固体潮为影响温泉体应变半日波、日波频段的主要因素。
  • 陈晓宇, 田伟新
    内陆地震. 2024, 38(3): 213-22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2
    基于渭南市地震小区划、区评和各类安评共260个钻孔的实测剪切波速资料,采用一次函数、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模型,按照场地类别对该地区常见土类剪切波速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回归,通过对比拟合优度值得到最优拟合回归关系式为三次多项式模型。将预留钻孔的预测波速与实测波速进行对比验证了最优模型的预测精度,同时研究了岩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分岩性和划分场地类别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预测波速的相对误差,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以黄土、粉质粘土为例,将推荐模型和同为黄土场地的文献模型分别得到的波速预测值进行对比,表明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统计关系模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岩土类型和深度对模型的区域适应性也有一定影响,实际工作中无法获取剪切波速实测资料时,应优先选用本地区的统计模型。
  • 吴密, 龙剑锋, 谢石文, 郭延娜
    内陆地震. 2024, 38(3): 265-27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8
    采用地震专业仪器全面真实地获取爆破监测数据,以期为爆破效应的科学分析提供直接和客观的度量,从中找到与爆破影响有关的因素,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从爆破振速、能量衰减、优势频率等关键参数入手,利用H/V谱比法评估场地反应的影响,采用爆破震级来核实和验算爆破能量,并拟合得到该区域的能量衰减规律,用波形时频分析法得到能量分布和优势频率规律等。综合分析显示,爆破能量、波形高频成分等随着距离增大而快速衰减,仪器烈度在同一栋楼随楼层增高而变大,仪器记录到的优势频率最大波速低于《爆破安全规程》规定,总体上爆破对周边建筑物震害影响较小。研究表明,此次开展爆破地震效应监测与影响分析的方法可行,可用于指导矿山安全生产。
  • 李波, 张金燕, 何欢, 宋立军, 何强
    内陆地震. 2024, 38(4): 323-33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3
    在四维灾体模型基础上,结合地震灾害相关因素,对该模型进行了应用与初步分析。通过计算2002—2022年新疆地区遭受具有破坏性地震的灾体量指数,进一步进行灾度分级。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将计算结果与已有三维灾体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并分别计算汶川和唐山及其他地震的灾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更为丰富的灾情信息前提下,本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准确且符合灾害损失的实际情况。
  • 廉殷朝, 李晓东, 颜龙, 关冬晓, 闫玮
    内陆地震. 2024, 38(4): 332-33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4
    为完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运维保障体系建设,形成运维人员统一指挥、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设备运维高效的设备保障机制,提高地震设备运维响应速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云平台,使用去服务器架构设计实现地震仪器设备运维保障系统。系统从运维实际出发,着力解决目前运维工作中管理效能差、运维时效性低等不足,实现区域内运维工作故障处置、设备管理、资料归档等功能的数字化,为完善和补充区域地震仪器设备运维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可行参考。
  • 谢江丽, 阿里木江·亚力昆, 黄帅堂, 李波
    内陆地震. 2024, 38(4): 349-35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6
    收集整理了新疆区域内使用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利用模型模拟计算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的各烈度区长、短轴半径,与实际调查烈度的长、短轴半径进行绝对误差分析。本次地震高烈度区大于以往同震级的高烈度区范围40%以上,Ⅶ度区的计算结果最接近实际值,Ⅵ度区长轴方向误差较小,Ⅵ度区短轴方向上误差较大,以往使用的烈度衰减关系,在高烈度区可能存在震中距偏小的情况,而在低烈度区又存在震中距偏大的情况,故在将烈度衰减关系用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烈度影响场时,应特别注意对衰减关系头尾限定的方法,以更准确地进行评估。
  • 何思源, 张映, 李贵元, 梁慧, 廖绍欢, 林建, 赵乃千
    内陆地震. 2024, 38(3): 281-29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0
    在梳理分析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超宽频带地震计JCZ-1T记录的测震资料时发现,资料中存在低频长周期波动。本文中利用水电站冲闸实验与低频长周期波动波形实时形态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低频长周期波动与台站附近水电站冲闸作业存在直接关联性,并且从实验中得到影响低频长周期波形形态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为冲闸时间以及冲闸规模。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低频长周期波动实际反应的是水电站冲闸时水位和水流量从发生急剧变化到逐步恢复平静的“振荡”过程。
  • 李秉烨, 艾力夏提·玉山, 刘代芹, 陈丽,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阿尔达克·卡德尔别克, 赵磊
    内陆地震. 2024, 38(4): 366-37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8
    利用南天山地区乌什MS7.1地震发生后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获取乌什MS7.1地震前后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变化,对该地区地震前后的一年和多年尺度重力变化、测段和测点重力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什地震发生后,重力变化零等值线穿过震中地区,并出现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重力变化零等值线出现的区域,物质密度正在经历增加和减少的过渡过程。物质的增减差异导致强烈运动、能量积累。强震前的重力异常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有可能出现重力场变化较小的情况,因此提取和分析强震前的重力异常信号时,需要考虑较长时间跨度的重力观测数据。震后观测的流动重力数据能够较好反映发震断层的应力释放特征,有助于分析余震发展趋势。
  • 杨芬
    内陆地震. 2024, 38(4): 357-36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7
    云南漾濞2021年5月21日MS6.4地震前,滇西MS≥5.0综合预测方案和云南MS≥6.0综合预测方案综合概率值分别于2021年1月28日和2021年3月17日突破预测阈值,达到中期预测指标,满足预测首要条件。下关水汞和下关固体二氧化碳先后也突破预测阈值,必要条件也已满足。依据分级预警模型,滇西MS≥5.0综合预测方案和云南MS≥6.0综合预测方案分别于2021年1月28日和2021年3月17日已具备进入短临预测的条件。分别时隔3.8个月和2.1个月发生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当两个综合方案都达到短临预测指标时,滇西发生MS≥6.0强震危险性增强。
  • 贾永斌, 刘萍, 王斌, 汪成国, 邓明文
    内陆地震. 2024, 38(4): 376-38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9
    通过对2022年7月20日昌吉MS4.8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总结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和分布范围。分析表明:昌吉地震地下流体异常在80~140 km之内。从发震时间来看,昌吉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可分为短临异常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其中以短临异常为主。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呈现出新26泉动水位先下降后上升。短临异常表现为新04井静水位上升、新20井静水位上升、新15泉电导率上升。异常在空间上呈现出EW向分布。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节面I走向81°,倾角69°,滑动角174°;节面II走向173°,倾角84°,滑动角21°。P轴方位305°,T轴方位为39°,表明昌吉MS4.8地震是在NWW向挤压,NEE向拉伸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地震事件。昌吉地震震源机制解所得主压应力作用方向与地震前异常展布方向相同。
  • 刘海洋, 蒋志英, 徐衍刚, 贾东辉
    内陆地震. 2024, 38(4): 387-39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10
    通过在新疆阿克苏断层氢观测点5~105 cm深度进行的5个不同抽气深度实验可以看出,在断层氢观测中不同抽气深度的氢气背景值、日变幅、动态特征等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氢气的扩散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低粘滞性,造成氢气在观测孔内垂直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分带性;并且因为观测点所处的构造位置差异及气象因素的影响,造成氢气背景值及观测数据质量的差异。在阿克苏观测点的的断层上盘80 cm抽气深度,断层氢数据均方差、变异系数等均明显优于其他深度,可以做为阿克苏断层氢观测的优选深度。
  • 黄子轩, 乔学军, 余鹏飞, 赵斌, 陈正松, 师宏波
    内陆地震. 2025, 39(1): 20-3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1.003
    则木河断裂带作为大凉山子块体和川滇菱形块体的共同边界,连接着活跃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和稳定的华南块体,该断裂带发生强震的风险正在增加。利用2017年以来在近场新建的连续GNSS观测资料及已发表的区域GNSS观测数据,对则木河断裂带南段的震间形变特征和应力分配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在获取震间运动场的基础上,基于双断层位错模型反演了断层的运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则木河断裂带南段的滑动速率为3.57±0.47 mm/a,大凉山断裂带南段的滑动速率为5.05±0.47 mm/a。新建的则木河断裂带的近场数据对于模型估计的精度具有重要影响,显著提升了双断层位错模型的分辨能力。应变率结果表明,川滇地块东边界主应变率方向呈现SW-NE向拉张和NW-SE向挤压的特征;则木河断裂带南段呈现出较高的应力状态,拉张应变率高于挤压应变率,平均量级分别为41 nstrain/a和27 nstrain/a,并处于最大剪切应变率高梯度带上,平均量级约(28~40) nstrain/a,具有较高的应力和能量积累。
  • 也尔扎提·巴合提汉, 张振斌, 时显军, 苏靖德
    内陆地震. 2025, 39(1): 101-10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1.012
    通过对富蕴乌恰沟新37泉气氡多年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气温、气压和水位变化对气氡观测质量有显著影响,导致氡含量数据受到干扰。为解决这些问题,对观测池泄水口更换了固定泄水阀,稳定了水流量,确保了氡值观测的准确性;同时对漂浮式脱气—集气装置的气路进行了改造,采用套管上下浮动模式,有效避免了因气温、气压变化导致的冷凝水堵塞问题。改造后,观测系统形成密封环境,脱气效率提高,气体采集更加稳定。
  • 于红梅, 杨文健, 赵波, 陈正全, 白翔, 许建东, 聂冠军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南约37 km,是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第四纪火山岛。该岛具有两座爆炸式喷发产生的火山,南湾火山和大岭火山。研究显示两座火山具有相似的喷发过程:早期为射汽岩浆爆炸式喷发,中期为岩浆爆炸式喷发,晚期为射汽岩浆爆炸式喷发。南湾火口具有迁移特征,最后喷发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大岭火山喷发时间晚于33 ka。完成了涠洲岛火山灰灾害风险概率图,结果显示岩浆爆炸式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影响涠洲岛及周围30 km范围,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小。
  • 刘冠中, 刘爱春, 范良龙, 包莹, 唐学武
    内陆地震. 2025, 39(1): 11-1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1.002
    东寨港作为1605年琼州M712历史地震的影响区,其沉降变形对陆陷成海研究、海口地区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光纤光栅钻位移观测技术,利用东寨港7个钻孔近2年的井下垂向位移观测数据,获取该地区现今的沉降速率,并探讨东寨港沉降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东寨港地区7个钻孔的位移速率介于-8.40 mm/a至18.78 mm/a之间,平均沉降速率-3.10 mm/a,平均抬升速率4.42 mm/a。(2) 研究区沉降变形呈现显著的垂向分层特征,主要变形集中在浅地表下部,这可能是导致东寨港地区地表形变不显著的重要机制。(3) 沉降速率与地层承载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当前东寨港地区变形主要受构造活动驱动,而砂土液化、软土流滑等地质过程可能对现今沉降影响有限。(4) 构造格局显示差异性运动特征:东寨港地堑内部呈现沉降趋势,而地堑东西两侧地垒则表现为抬升,这一空间分布模式与铺前—清澜断裂的构造控制作用高度吻合。
  • 欧雪慧, 陈丽, 丁宇,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内陆地震. 2025, 39(1): 44-5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1.005
    利用新疆乌什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伽师MS6.4地震发震前后乌什站功率谱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及视垂直位移值特征,结合全球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模型(ASSM),探讨可能影响第二类地脉动异常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伽师MS6.4地震震前第二类地脉动异常变化受台风、海浪、气象等因素影响不大,可能为地震震前扰动。研究第二类地脉动特征,将会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意义。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