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9-15
  

  • 全选
    |
    纪念新疆巴楚——伽师地震20周年专辑
  • 宋立军, 宋和平, 唐丽华, 胡伟华, 温和平, 沈军
    内陆地震. 2023, 37(3): 217-22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MS6.8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构造背景、余震序列、建筑工程和地表破坏及震害特征,回顾了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应急救援行动和恢复重建情况,讨论了此次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对全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示范作用。
  • 温和平, 唐丽华, 姚远, 常想德
    内陆地震. 2023, 37(3): 224-23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新疆阿图什市基本地理信息、构造与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综合等震线等基本情况。基于无人机遥感获取的阿图什市城区建筑物数据,使用确定性和概率危险性分析方法对城区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震灾防御的初步建议。
  • 李文倩, 孙静, 李姗姗
    内陆地震. 2023, 37(3): 232-23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土层剪切波速数据及强震动记录,分别采用1/4波长法及水平垂直谱比法,得到了西克尔镇场地放大反应曲线。对比发现1/4波长法可以较好的估计场地放大反应,但不能准确估计场地卓越频率;水平垂直谱比法可以较好估计场地卓越频率,但得到的场地放大反应偏小。在研究区,水平垂直谱比法估计场地放大反应偏小约1~2.5倍,尤其是周期在0.08~0.2 s范围内,场地放大反应偏小2.5倍左右。
  • 冉慧敏, 金花, 李艳永
    内陆地震. 2023, 37(3): 239-24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理新疆地震台网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ML≥4.0的623个中强地震波形数据,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相应矩震级,使用回归分析得到矩震级MW和近震震级ML之间的关系式为 MW=0.668+0.789ML,相关系数为0.841,标准差0.272 4。回归的标准化残差近似正态分布,矩震级MW和近震震级ML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新疆地震台网日常工作中使用CAP方法测定中强地震的矩震级是可行的。
  • 雷晴, 赵彬彬, 卓瑞祺, 刘代芹
    内陆地震. 2023, 37(3): 247-25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朗缪尔探针(Langmuir Probe,LAP)载荷原位电子密度对夏季磁静日时段新疆区域(30°~55°N, 70°~100°E)的顶部电离层Ne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日侧和夜侧的数据变化曲线:40°~55°N范围内Ne数据变化平稳,日侧Ne值平均高于夜侧Ne值的2倍,其中夜侧Ne值稳定在0.5×1010 cm-3~1.0×1010 cm-3,日侧Ne稳定在1.0×1010 cm-3~1.5×1010 cm-3;而30°~40°N范围上Ne数据波动较大。根据地方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夜侧还是日侧,随着纬度的降低Ne值逐渐增大,Ne值最大达到5.25×1010 cm-3。研究区域范围内Ne日侧、夜侧在不同纬度、不同地方时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形态。
  • 斯琴, 关冬晓, 卓瑞祺
    内陆地震. 2023, 37(3): 256-26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钻孔应变观测理论,利用巴仑台、库米什和小泉沟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定量计算测区附近构造应变变化。结果显示,三个台站的最大-最小主应变、面应变和剪应变的应变速率相对恒定,主方向大体不变;巴仑台附近区域受张-压应力相互作用,主压应变方向为N22°W, 库米什台附近区域受拉张应力作用,主张应变方向为N8°E;小泉沟台附近区域受压应力作用,主压应变方向约为N46°W;精河MS6.6地震前巴仑台和小泉沟的应变变化速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均呈现在压缩背景下的应变加速变化异常,可以为应变资料同类异常的识别和判定提供参考。
  • 梁卉, 赵彬彬, 艾萨·伊斯马伊力, 高歌, 颜龙
    内陆地震. 2023, 37(3): 264-27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22年12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MS5.4地震,对震前地球物理观测中短期异常和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前地球物理定点观测异常数量不多,但存在一定数量的电磁异常,可能与地震大小和震源区构造的走滑性质有关。震前异常数量出现阶段性变化,异常数量存在增加过程。异常时空演化存在3个阶段的不同变化过程:第1阶段表现为近源区的前兆异常向外扩展;第2阶段表现为大范围出现异常;第3阶段表现为异常向震中收缩靠近。研究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特别是异常的收缩或扩散现象,对地震的危险地区和时间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艾萨·伊斯马伊力, 翟世龙, 张桉赫, 冯丽丽, 贺曼秋, 冯志生
    内陆地震. 2023, 37(3): 272-28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1月30日新疆沙雅县(82.29°E,40.01°N)发生MS6.1地震,震源深度50 km。地震发生前,中国局地震短临预报跟踪电磁学科组和新疆地震局电磁学科组依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电磁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新疆地区地震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和《地震电磁分析预报方法清单》对新疆地区电磁台站的数据进行异常梳理,发现新疆地区电磁台站存在流动地磁、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地磁逐日比、地磁低点位移等多项异常。震前异常综合预测意见与实发地震基本一致,震前中短期渐进式异常演化特征较突出,2017—2020年新疆地区地震电磁学科预测指标体系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
  • 张振斌, 王宏伟, 也尔扎提·巴合提汉
    内陆地震. 2023, 37(3): 281-28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1月18—19日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连续发生3次MS≥5.0地震,其中19日21时发生伽师县MS6.4地震。为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强震动记录,从记录波形上看,位于近场区西克尔强震台获取较大峰值加速度,特别是垂直向有明显脉冲峰值,其水平向有明显脉冲地震动,脉冲周期约为2.78 s,速度脉冲峰值分别为38.1 cm·s-1和36.4 cm·s-1,反应了断层破裂的方向性效应。用谱比法分析场地的放大效应,在2 s左右有一个基本的共振周期。通过与喀什地区伽师县设计反应谱对比,西克尔台站的水平向地震动的反应谱远高于喀什地区8度罕遇地震设计反应谱。
  • 谢江丽,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 张文秀
    内陆地震. 2023, 37(3): 289-29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20—2020年地震资料,对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采用多方案(不同时间段、震级段)统计计算并综合分析,确定b值为0.78,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确定的b值0.84有所降低,对地震带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地震小区划的工程设防有重要意义。本文确定b值作为《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补充,可为科学建立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危险性计算模型提供基础依据。
  •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金花, 毛玉剑
    内陆地震. 2023, 37(3): 297-30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气压、水位与榆树沟分量应变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水位是榆树沟分量应变长周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对分量应变EW、NE向影响较显著,表现为中高度线性负相关;2016—2018年EW向相位滞后水位约1 d,NE向相位滞后水位约8 d;2019—2021年EW向相位滞后水位约4 d,NE向相位滞后水位约7 d;(2) 气压是分量应变短周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EW、NW向对其响应更为灵敏,表现为中高度线性负相关;EW向与气压不存在相位滞后,NW向相位滞后气压约55 min;(3) 小波分析结果显示,气压对EW分量影响的显著频段为26~28 min 、210~215 min,对NW分量影响的显著频段为26~28 min、211~214 min。
  • 赵洁, 牛延平, 周卫东, 田野, 王娟, 张玉娇, 马可兴
    内陆地震. 2023, 37(3): 306-31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db4小波变换分析原理,对甘肃天水毛集、马窑和原家庄3个测站2021—2022年的断层气氡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将资料中低频和高频成分进行有效分离。结果表明:小波变换方法对不同频率的信息识别功能较强,能够更直观和显著地反映地震前兆异常现象。结合震例研究表明,小波分析是断层气氡观测资料消除噪声,识别地震中短期异常的一种有效方法。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