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2024 vol.38 No.4
主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周期:季刊
创刊:1987年
编辑出版:《内陆地震》编辑部
电话:0991-3833432
ISSN 1001-8956
CN 65-1119/P
Toggle navigation
更多内容请点击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联系我们
期刊导航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专辑专刊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作者登录
下载中心
在线办公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订阅
纸质订阅
E-mail Alert
RSS
English
2024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6-15
封面文件
目录文件
全选
|
Select
乌什M
S
7.1地震序列及应力降特征研究
郭寅, 李金, 向元
内陆地震. 2024, 38(2): 105-11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乌什M
S
7.1地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震源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地震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北东和南西两侧,展布与迈丹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目前序列b值为0.67,h值为1.3,p值为1.28。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应力降处于低值水平,序列衰减基本正常。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为M
S
5.8地震。
Select
乌什7.1级地震烈度评定与震害特征分析
赵鹏翔, 马建, 黄帅堂, 阿里木江·亚力昆, 侯欣宇, 巴图孟克
内陆地震. 2024, 38(2): 112-12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发生后,根据震后震害调查结果,并结合震区遥感影像、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绘制地震烈度图。在本次烈度图的绘制过程中,Ⅸ度地处山区,缺少强震台网的布设,故在确定Ⅸ度烈度圈时首次参考InSAR结果。通过对比震害调查结果和仪器烈度结果,发现二者吻合度较高,所以在本次确定烈度圈边界时参考仪器结果。本研究重点讨论在不同烈度区内各类房屋的破坏情况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现象,分析判定各类房屋震害特征。
Select
2024年1月23日乌什M
S
7.1地震序列类型判定
马倩雯, 宋春燕, 聂晓红, 魏芸芸
内陆地震. 2024, 38(2): 121-12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
S
7.1地震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乌什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丰富,频度衰减较快。通过历史地震序列类比、序列参数(b值、p值、h值)、等待时间、震级差和能量比等参数的跟踪分析,判断此次乌什M
S
7.1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从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定性判定到地震序列参数定量计算的跟踪判定乌什7.1级地震序列类型,对地震序列类型的跟踪判定有一定参考作用。
Select
新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产出效能分析——以乌什7.1级地震为例
赵晓成, 马鑫, 丁新娟, 乌尼尔,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迟正阳, 张志斌
内陆地震. 2024, 38(2): 128-13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什7.1级地震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以来首个7级以上地震,为提高防范和减轻地震风险能力,切实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到位,将预警实时产出的震级、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结果与国家台网中心正式速报结果对比分析,并分析仪器烈度产出误差。结果表明国家预警网在震中严重偏网的情况下,仍能够展示出稳定、可靠、高效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
Select
2024年1月23日乌什M
S
7.1地震序列频谱偏移特征分析
刘萍, 宋春燕, 牛中华
内陆地震. 2024, 38(2): 135-14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乌什M
S
7.1地震序列中M
S
≥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在时间上存在前期一致性较好,后期一致性紊乱的特点。空间上,乌什县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为逆冲型,阿合奇县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为走滑型。利用新疆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计算乌什M
S
7.1地震序列中M
S
≥5.0地震序列的频率谱,计算结果显示,乌什县内发生的5级余震前期有频谱偏移特征,最后一个5级地震频带变宽,频谱偏移特征消失;阿合奇县内发生的5级余震均出现了频谱偏移特征。
Select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分析
马鑫, 乌尼尔,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赵晓成, 何金刚
内陆地震. 2024, 38(2): 143-15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共获取乌什7.1级地震813条仪器烈度信息、496组强震动记录,其中PH002台站峰值加速度280.68 cm·s
-2
为本次获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对获取的219个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关系对比发现两者在100 km范围内比较符合。计算分析5个峰值加速度超过100 cm·s
-2
的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并与地震动设计反应谱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计算出5个台站地震动有效持时,显示200 km内地震能量释放较迅速,体现出地震破坏力较大。
Select
乌什M
S
7.1地震前地倾斜、地应变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分析
范亚玲, 赵彬彬
内陆地震. 2024, 38(2): 151-15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岩石应力的本构关系,以2024年1月23日乌什M
S
7.1地震前震中及周边500 km范围内地倾斜、地应变数据作为“响应量”,利用库伦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乌什洞体应变等3个测项均出现震前LURR异常,这表明震源区介质存在明显的应力积累过程,同时也说明从倾斜、应变的潮汐频段中能够提取出地震预测的有效信息。
Select
乌什M
S
7.1地震引起新55井、新46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分析
贾永斌, 闫玮, 祖丽皮牙·艾尼瓦尔, 汪成国
内陆地震. 2024, 38(2): 158-16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乌什M
S
7.1地震引起新55井、新46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响应变化,对比分析观测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和地震波能量密度探讨了同震响应机理。结果表明:① 伽师新55 井和乌什新46井同震响应形态主要表现为井水位的大幅快速上升。② 固体潮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震波作用于新55 井和新46井时,前者垂向水力交换增强,水平向水力交换减弱,含水层的水与井水进行交换,引起井水位同震上升变化;后者含水层渗透性增加,含水层水与井水进行交换,引起井水位同震上升变化。③ 地震能量密度计算结果显示新55井比新46井容易触发同震响应,这种差异性的响应可能与井含水层岩性有关。
Select
2024年1月23日乌什M
W
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
黄旺, 李杰, 陈荣柳, 李瑞
内陆地震. 2024, 38(2): 166-17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2024年1月23日乌什县M
W
7.0地震是了解该地区孕震构造的关键。利用InSAR技术和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乌什地震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为迈丹断裂,且发震断层呈现逆冲型式为主并具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走向为230°,倾角为48°,最大滑移量为2.23 m,矩震级为M
W
6.99,地震的运动模式为逆冲型地震。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伦应力表明,沿着断层走向方向南北两端的近场区为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区。
Select
基于RST算法提取乌什M
S
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
伊尔潘·艾尼瓦尔, 李晓东, 朱文振, 胡安尼西·巴合达吾列提, 何欢,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内陆地震. 2024, 38(2): 173-18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RST算法在新疆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提取中的适用性,以乌什M
S
7.1地震为例,构建研究区MODIS地表温度数据集,并对数据集进行逐像元时间序列趋势去除后,利用RST算法提取乌什M
S
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乌什M
S
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的变化过程分为“出现—消失—再出现—扩大—达到最大—消失”6个阶段;乌什M
S
7.1地震的地表温度异常区域大致沿构造带的走向分布;乌什M
S
7.1地震发生在地表温度异常面积出现最大值后的第99天。利用MODIS数据结合RST算法提取地震热红外异常在新疆地区相关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Select
2024年1月23日乌什M
S
7.1地震前新疆地电优势方位角变化特征分析
刘海洋, 饶文, 徐衍刚,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内陆地震. 2024, 38(2): 182-19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
S
7.1地震前新疆境内5个地电台站观测数据的回溯性分析,计算地震前各台站地电优势方位角,总结数据变化特征,发现地震前各台站地电优势方位角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表现为分散、集中、偏转和跃变的特征。其中震中附近的乌什台、温泉台地电优势方位角异常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变化。地震前震中500 km范围内的乌什、温泉、和田台不仅存在不同方位间相关系数的准同步下降变化,而且极化方位也出现了相似的线性极化增强现象,且乌什、和田台优势方位角的异常变化均呈现出向主压应力集中现象,说明在乌什M
S
7.1地震前乌什、温泉、和田台观测到的地电数据变化,同此次地震具有一定机理上的联系。
Select
2024年1月23日乌什M
S
7.1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祖力卡尔·艾则孜, 南芳芳, 徐衍刚
内陆地震. 2024, 38(2): 194-20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乌什M
S
7.1地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定位结果显示:① 重定位后主震空间位置变化不大,和重定位前的位置相距2 km,深度为25.6 km,比重定位前深度更深。② 重定位后,地震序列沿迈丹断裂分布的收敛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存在余震向南移动的趋势,与地震烈度图和灾情分布特征一致。③ 迈丹断裂在受到山前挤压作用时,在主震震中附近受阻,形成明显的地震稀疏带。迈丹断裂乌什段发震构造比阿合奇段发震构造深,活动性比较弱,因此在主震震中SW向余震多而浅,NE向余震少而深。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