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黄旺, 李杰, 陈荣柳, 李瑞
    内陆地震. 2024, 38(2): 166-17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9
    研究2024年1月23日乌什县MW7.0地震是了解该地区孕震构造的关键。利用InSAR技术和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乌什地震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为迈丹断裂,且发震断层呈现逆冲型式为主并具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走向为230°,倾角为48°,最大滑移量为2.23 m,矩震级为MW 6.99,地震的运动模式为逆冲型地震。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伦应力表明,沿着断层走向方向南北两端的近场区为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区。
  • 丁冉, 李霓
    内陆地震. 2024, 38(1): 22-3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03
    为了深入认识雷琼火山区,搜集了前人在雷琼地区所做的相关研究,对本区的火山地质地貌及年代学特征进行概述。资料显示,雷琼地区受到板块运动和地幔柱活动的共同影响,被NW、NE和EW向三组断裂带控制,火山活动强烈。在雷州半岛EW向黄坡—界炮断裂带和海南岛北部EW向王武—文教断裂带中间形成了雷琼坳陷盆地,该盆地内存在大量的基性玄武岩喷发。雷琼地区火山活动呈现多期次、多旋回、迁移性的特点,存在爆发相、喷溢相和喷溢—沉积相3种火山作用方式,形成了熔岩台地、火山锥、玛珥湖、火山穹隆和熔岩隧道等火山地貌类型。雷琼地区岩浆活动始于渐新世晚期,在更新世最为广泛,之后火山活动衰落并在全新世结束。前人用K-Ar、Ar-Ar、热释光和14C 等多种测年方法得到的雷琼火山区的年代学数据,结果显示区内火山岩的年龄范围在34.78~0.01 Ma之间,并将火山活动分为6个阶段: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 伊尔潘·艾尼瓦尔, 李晓东, 朱文振, 胡安尼西·巴合达吾列提, 何欢,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内陆地震. 2024, 38(2): 173-18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0
    为探讨RST算法在新疆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提取中的适用性,以乌什MS7.1地震为例,构建研究区MODIS地表温度数据集,并对数据集进行逐像元时间序列趋势去除后,利用RST算法提取乌什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地表温度异常的变化过程分为“出现—消失—再出现—扩大—达到最大—消失”6个阶段;乌什MS7.1地震的地表温度异常区域大致沿构造带的走向分布;乌什MS7.1地震发生在地表温度异常面积出现最大值后的第99天。利用MODIS数据结合RST算法提取地震热红外异常在新疆地区相关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马鑫, 乌尼尔,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赵晓成, 何金刚
    内陆地震. 2024, 38(2): 143-15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6
    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共获取乌什7.1级地震813条仪器烈度信息、496组强震动记录,其中PH002台站峰值加速度280.68 cm·s-2为本次获得的最大峰值加速度。对获取的219个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衰减关系对比发现两者在100 km范围内比较符合。计算分析5个峰值加速度超过100 cm·s-2的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并与地震动设计反应谱进行比对分析,同时计算出5个台站地震动有效持时,显示200 km内地震能量释放较迅速,体现出地震破坏力较大。
  • 赵晓成, 马鑫, 丁新娟, 乌尼尔,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迟正阳, 张志斌
    内陆地震. 2024, 38(2): 128-13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4
    乌什7.1级地震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成以来首个7级以上地震,为提高防范和减轻地震风险能力,切实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到位,将预警实时产出的震级、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结果与国家台网中心正式速报结果对比分析,并分析仪器烈度产出误差。结果表明国家预警网在震中严重偏网的情况下,仍能够展示出稳定、可靠、高效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
  • 祖力卡尔·艾则孜, 南芳芳, 徐衍刚
    内陆地震. 2024, 38(2): 194-20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2
    为深入研究乌什MS7.1地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定位结果显示:① 重定位后主震空间位置变化不大,和重定位前的位置相距2 km,深度为25.6 km,比重定位前深度更深。② 重定位后,地震序列沿迈丹断裂分布的收敛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存在余震向南移动的趋势,与地震烈度图和灾情分布特征一致。③ 迈丹断裂在受到山前挤压作用时,在主震震中附近受阻,形成明显的地震稀疏带。迈丹断裂乌什段发震构造比阿合奇段发震构造深,活动性比较弱,因此在主震震中SW向余震多而浅,NE向余震少而深。
  • 郭寅, 李金, 向元
    内陆地震. 2024, 38(2): 105-11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1
    研究乌什MS7.1地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变化以及震源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地震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北东和南西两侧,展布与迈丹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目前序列b值为0.67,h值为1.3,p值为1.28。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应力降处于低值水平,序列衰减基本正常。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为MS5.8地震。
  • 赵鹏翔, 马建, 黄帅堂, 阿里木江·亚力昆, 侯欣宇, 巴图孟克
    内陆地震. 2024, 38(2): 112-12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2
    2024年1月23日乌什7.1级地震发生后,根据震后震害调查结果,并结合震区遥感影像、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绘制地震烈度图。在本次烈度图的绘制过程中,Ⅸ度地处山区,缺少强震台网的布设,故在确定Ⅸ度烈度圈时首次参考InSAR结果。通过对比震害调查结果和仪器烈度结果,发现二者吻合度较高,所以在本次确定烈度圈边界时参考仪器结果。本研究重点讨论在不同烈度区内各类房屋的破坏情况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现象,分析判定各类房屋震害特征。
  • 曹昌军, 陈向军, 金花, 李奎
    内陆地震. 2024, 38(1): 70-8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08
    选取2017—2023年ML2.4~3.8新疆地震台网记录的20个爆破、5个塌陷、25个地震事件,采用波形记录特征、垂直向P波初动方向、振幅比、时频分析方法开展非天然地震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非天然地震和天然地震在时域和频域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爆破事件垂直向P波向上发育、周期小、S波的振幅和周期变化不明显、容易与面波混淆;塌陷事件垂直向P波向下、P波S波成组出现且接近、波形较爆破简单;两者震动衰减较快,面波发育。爆破Pc/Sm的值大于0.42、地震小于0.42、塌陷Pc/Sm的值大于0.62。爆破Pm/Sm的值大于0.70、地震小于0.70、集中在0.40左右、塌陷Pm/Sm的值在0.55左右;时频分析方面爆破和塌陷频率成分简单,能量峰值在4 Hz以下,频域较窄,以低频面波为主,衰减较快,呈现出“少峰”特征。地震频率成分复杂,分布在4 ~16 Hz之间,频域较宽,主频不固定,呈现“多峰”特征,能量分布在S波。以上识别判据为今后区分研究区内非天然地震特征提供有效参考。
  • 马倩雯, 宋春燕, 聂晓红, 魏芸芸
    内陆地震. 2024, 38(2): 121-12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3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乌什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丰富,频度衰减较快。通过历史地震序列类比、序列参数(b值、p值、h值)、等待时间、震级差和能量比等参数的跟踪分析,判断此次乌什MS7.1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从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定性判定到地震序列参数定量计算的跟踪判定乌什7.1级地震序列类型,对地震序列类型的跟踪判定有一定参考作用。
  • 魏仁杰, 王迪晋, 董培育, 王东振, 施贺青, 赵斌
    内陆地震. 2024, 38(1): 42-5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05
    为了分析华北平原陆地水储量变化等环境因素对GNSS非线性垂向时间序列产生的影响,结合GRACE数据和GNSS数据以水井水位数据为补充对华北平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GNSS垂向位移时间序列与GRACE负荷形变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改正后的GNSS观测与GRACE负荷形变的相关性有较大程度地减少。基于水井静水位资料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扣除GRACE负荷形变影响后的GNSS垂向位移时间序列与水井静水位观测之间的相关系数相较于扣除前降低了40%~96.7%。将GRACE观测得到的负荷形变从GNSS时间序列中扣除,可以有效降低包括陆地水储量变化在内的环境因素导致的负荷形变对GNSS观测造成的非构造运动影响。研究结果为获取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更为精确的垂向构造运动变形提供了科学参考。
  • 贾永斌, 闫玮, 祖丽皮牙·艾尼瓦尔, 汪成国
    内陆地震. 2024, 38(2): 158-16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8
    为研究乌什MS7.1地震引起新55井、新46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响应变化,对比分析观测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和地震波能量密度探讨了同震响应机理。结果表明:① 伽师新55 井和乌什新46井同震响应形态主要表现为井水位的大幅快速上升。② 固体潮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震波作用于新55 井和新46井时,前者垂向水力交换增强,水平向水力交换减弱,含水层的水与井水进行交换,引起井水位同震上升变化;后者含水层渗透性增加,含水层水与井水进行交换,引起井水位同震上升变化。③ 地震能量密度计算结果显示新55井比新46井容易触发同震响应,这种差异性的响应可能与井含水层岩性有关。
  • 胡俊, 李霓
    晚新生代以来,雷琼地区喷发了大量的玄武岩,众多学者对这些玄武岩进行了研究。然而,关于玄武岩的成因及其反映的动力学意义仍存在争议。为了对雷琼玄武岩进行分类、获得玄武岩的初始熔体组成及地幔潜能温度,整理了雷琼玄武岩的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并将其划分为碱性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4类。它们具有类似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组成落在了亏损软流圈地幔和二型富集地幔端元的混合区域,富集组分来源于俯冲的洋壳和沉积物。进一步的初始熔体恢复模拟和地幔潜能温度计算结果显示,雷琼地区的地幔潜能温度高于正常地幔,暗示了海南地幔柱的存在。最后提出建议,后续研究需加强对样品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测定,为初始熔体恢复及地幔源区性质的反演提供依据。同时,需加强雷琼与南海盆地周缘其他同期玄武岩的综合对比,以更好的探讨区域地幔性质及演化。
  • 刘海洋, 饶文, 徐衍刚, 艾萨·伊斯马伊力
    内陆地震. 2024, 38(2): 182-19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11
    通过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前新疆境内5个地电台站观测数据的回溯性分析,计算地震前各台站地电优势方位角,总结数据变化特征,发现地震前各台站地电优势方位角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表现为分散、集中、偏转和跃变的特征。其中震中附近的乌什台、温泉台地电优势方位角异常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变化。地震前震中500 km范围内的乌什、温泉、和田台不仅存在不同方位间相关系数的准同步下降变化,而且极化方位也出现了相似的线性极化增强现象,且乌什、和田台优势方位角的异常变化均呈现出向主压应力集中现象,说明在乌什MS7.1地震前乌什、温泉、和田台观测到的地电数据变化,同此次地震具有一定机理上的联系。
  • 李垠, 魏贵春, 陈星宇, 张萍, 吕筱, 刘全
    内陆地震. 2024, 38(3): 201-21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1
    水利水电工程场外道路的地震风险判定,对工程项目实施进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中以川滇地区工程场外道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合理论和判断矩阵法,建立地质环境和地震危险性两大因子破坏的综合评估数学模型,分析37个地州市遭受地震后道路破坏情况的可能性。分析表明:川滇地区工程场外道路遭受地震中等破坏的可能性较大,且位于四川的工程场外道路遭受到地震风险破坏的指数高于云南地区的地震风险评估值。
  • 刘萍, 宋春燕, 牛中华
    内陆地震. 2024, 38(2): 135-14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5
    采用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乌什MS7.1地震序列中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在时间上存在前期一致性较好,后期一致性紊乱的特点。空间上,乌什县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为逆冲型,阿合奇县内震源机制解类型多为走滑型。利用新疆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计算乌什MS7.1地震序列中MS≥5.0地震序列的频率谱,计算结果显示,乌什县内发生的5级余震前期有频谱偏移特征,最后一个5级地震频带变宽,频谱偏移特征消失;阿合奇县内发生的5级余震均出现了频谱偏移特征。
  • 李桂荣, 李杰, 李瑞, 苏力坦·玉散, 李思妍
    内陆地震. 2024, 38(1): 34-4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04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强地震发生前GNSS坐标时序中是否存在中短期异常现象,通过分析2023年2月23日塔吉克斯坦MS7.2地震前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塔什库尔干、布伦口GNSS基准站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震前塔什库尔干、布伦口均出现较为明显的GNSS基准站时间序列异常现象,震前EW向存在趋势性W向运动,震后E向加速;震前NS向趋势性S向运动,临震前状态快速改变,布伦口在震后还显示出7.3 mm的EW向永久性形变,研究结果表明GNSS在地震发生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与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进行对比发现,两次MS≥7.0地震对塔什库尔干、布伦口基准站的影响差异较大。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为左旋走滑,影响方向主要为NE向,而2023年2月23日塔吉克斯坦MS7.2地震为右旋走滑,影响方向主要为SE向。震前基线均有挤压缩短的前兆异常显示。梳理站点异常出现情况,发现异常持续时间越长、异常出现次数越多,发震震级可能越大。
  • 王锡娇, 魏费翔, 王佳龙, 郭明瑞, 卢启明, 张慧
    内陆地震. 2024, 38(1): 13-2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02
    为了查明海南岛温泉气体的起源,探讨海南岛温泉与琼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关系,通过对海南岛温泉气体成分和氮(N)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温泉气体以N2为主,含量都在87%以上,个别样品达到90%以上,且均有CO2共存。海南岛温泉气体δ15N值均大于0,且断裂带集中地区的样品,其δ15N值普遍偏大,而断裂带相对稀疏地区的样品,其δ15N值相对较低,说明温泉气体主要受断裂带控制,主要来源为地壳和大气。此外,海南岛温泉气体不论是气体组合还是氦同位素特征,都与腾冲、长白山及五大连池活动火山区地热流体逸出气体明显不同,前者气体组合以N2为主,后者主要以CO2为主,前者He含量高,3He/4He低,而后者He含量低,3He/4He高。综合温泉气体成分和同位素特征,认为海南岛温泉气体主要为地壳和大气来源,少量为幔源混入,其温泉气体释放活动属于正常的断层气体活动,与琼北新生代火山活动关系不大。
  • 周斌, 李娇, 朱文振, 李晓东, 毕卉娟
    内陆地震. 2024, 38(3): 291-29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1
    为研究同一台站,同一物理量,以不同观测方式获取资料的一致性,选取温泉老台水平摆和垂直摆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频段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与干扰异常的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数据稳定、精度高,固体潮记录清晰,在半日波、日波频段相同分向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分钟值至潮汐频段,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差,观测数据主要包含的是自身属性信息;年周期频段,温泉水平摆、垂直摆在EW向两者相位差约41天;NS向相位差约14天,相位均滞后于气温。在考虑相位滞后的情况下,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一致性较好,均与气温线性相关,故气温是温泉水平摆、垂直摆年周期频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 范亚玲, 赵彬彬
    内陆地震. 2024, 38(2): 151-15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2.007
    基于岩石应力的本构关系,以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前震中及周边500 km范围内地倾斜、地应变数据作为“响应量”,利用库伦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乌什洞体应变等3个测项均出现震前LURR异常,这表明震源区介质存在明显的应力积累过程,同时也说明从倾斜、应变的潮汐频段中能够提取出地震预测的有效信息。
  • 闫新义, 陈勇
    内陆地震. 2024, 38(3): 223-23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3
    2022年7月20日,新疆昌吉市发生MS4.8地震,新疆地震预警系统处于测试运行阶段,对该次地震事件完成预警结果产出,数据仅在内部参考。综合分析该事件预警结果(JEEW、FJEEW及融合系统产出),相较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地震速报结果,JEEW系统首报触发用时7.1 s,震级偏差-0.7,震中偏差3.3 km;FJEEW系统首报触发用时7.5 s,震级偏差-1.1,震中偏差3.4 km。预警融合系统首报发布于震后7.8 s,震级偏差-0.7,震中偏差3.3 km,3套地震预警系统发布结果震级、震中皆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该次地震事件,地震预警系统发布时效性、震级、震中结果的准确性达到建设目标要求。
  • 李思妍, 李桂荣, 王晓飞,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内陆地震. 2024, 38(3): 231-24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4
    以新疆地区GPS连续观测站的站点坐标三分量时间序列为数据源,通过希尔伯特黄变换(简称HHT)特定滤波频段捕捉新疆两次6级地震震前中短期地表位移微动态异常变化信息。以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为例,获取HHT滤波频段3.858 0×10-7~6.430 0×10-8 Hz(周期30~180天),能够在发震前40天提取到短期前兆异常及孕震信息。使用该频段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分析,震前55天左右,震中附近两两相关站点的振幅、幅值相干函数值和相关系数出现明显高于背景水平的位移微动态变化。两次地震事件表明,能够从一年时间尺度内的GPS连续观测资料中提取到有价值的震前位移微动态特征及地震孕育信息,为地震趋势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 谢江丽,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 张文秀, 李波
    内陆地震. 2024, 38(3): 242-24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5
    收集1716—2022年130次有烈度数据的破坏性地震事件,补充近期新疆区域破坏性地震烈度数据,对124幅地震烈度图,281对烈度圈长、短轴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采用数学方法拟合了新疆地区不同时间节点、不同震源机制解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研究发现,在烈度衰减过程中,走滑型和逆断型地震略有不同,不同的地震震源破裂性质会影响烈度衰减关系的长短轴,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修正因子,用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烈度影响场,在地震发生后,修改和完善烈度圈的长短轴数据,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评估。
  • 王晨晖, 吕国军, 王秀敏, 畅国平
    内陆地震. 2024, 38(1): 63-6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07
    针对地震震级影响因子众多且关系重复等问题,为合理预测地震震级,提出了基于网格搜索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地震震级预测模型。选取地震累积频度、累积释放能量、b值、异常震群个数、地震条带个数、活动周期和相关区震级等7个影响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去除因子间的冗余信息,降低输入维数,并利用网格搜索法(grid search method, GSM)确定SVM参数C和g,建立震级预测模型,并对测试样本进行预测,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预测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PCA-GSM-SVM模型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1.29%,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 李娜, 祖丽皮牙·艾尼瓦尔, 李新勇, 任宏微, 黄建明
    内陆地震. 2024, 38(3): 250-25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6
    基于水氡浓度为20 000~100 000 Bq·m-3的新09泉、新10泉和新15泉,利用国际刻度参考装置Alpha GUARD测氡仪及其水氡测量组件,开展标准仪器传递校准实验研究,校准K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60%、-0.81%及2.09%。实验结果与氡气固体源校准结果对比表明,水氡浓度在 20 000 Bq·m-3以上水样可以通过标准仪器校准新方法检验,且利用不同水氡浓度的泉水不会影响校准结果准确性。新疆地球物理观测中心可利用高氡浓度的日常监测泉,将Alpha GUARD测氡仪作为标准仪器对FD-125型氡钍分析仪进行校准,从而替代固体氡源校准。本研究为地震监测氡观测的校准新方法操作技术规程及推广试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 苏力坦·玉散, 姚远, 李思妍, 艾力夏提·玉山, 赵磊, 李瑞, 李桂荣
    内陆地震. 2024, 38(1): 54-6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06
    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在天山新生代构造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控制着北天山山前地区的地震活动,了解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特性对乌鲁木齐山前凹陷地区的运动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研究区域内的GPS站点,获取了该区域的现今GPS速度场、基线长度变化、应变等结果,再通过GPS速度场的剖面投影法分析,结合跨断层水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通过陆态网络站基线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天山处在挤压状态。大地四边形网基线变化量显示:吐谷鲁背斜的大丰测区从2017—2021年处于挤压状态,在2021—2023年出现拉张的趋势,这与该场地跨断层水准测量的结果趋势一致;红山嘴测区断层一直为挤压状态,这与区域跨断层水准场地的测量结果一样。(2) 跨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的GPS速度剖面显示,GPS站点南北向速率从西向东变小,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的滑动速率约1 mm/a,这些断层为逆冲特征,走滑分量无明显的变化。
  • 刘海洋, 饶文, 祖力卡尔·艾则孜, 徐衍刚, 蒋志英
    内陆地震. 2024, 38(1): 90-9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10
    为了给新疆阿克苏断层氢观测中干扰的识别、异常的判定、数据的分析及站点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通过对阿克苏断层氢观测中气象、人为、供电、观测系统等干扰,分别从干扰形态、相关性、干扰幅度及影响时长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对典型的供电干扰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干扰因素的变化特征明显,在日常观测中通过系统的对比和分析较容易区别;通过对典型供电干扰开展的相关实验来看,供电所引起断层氢浓度值上升变化的主要因素来自UPS对蓄电池充放电的影响,供电干扰所引起断层氢上升变化的特点表现为:持续时间和上升幅度相对有限,持续时间一般在20 h内,上升幅度同观测背景值具有相关性。
  • 吕国强, 景孝复, 李晓东, 马慧婷, 关冬晓
    内陆地震. 2024, 38(3): 299-30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2
    定点形变观测值序列包含的信息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因素影响,数学物理内涵丰富。基于形变测值序列综合性与可分性的特点,将温泉体应变、气温、水位、气压进行频域分析,然后将时间序列值分解,研究温泉体应变不同频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气压对温泉体应变的影响主要有2~4小时和1~2个月之间的月波两个频段;(2) 水位为温泉体应变年周期频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约为29天;(3) 固体潮为影响温泉体应变半日波、日波频段的主要因素。
  • 刘海洋, 艾萨·伊斯马伊力, 徐衍刚, 韩时雨
    内陆地震. 2024, 38(3): 273-28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9
    2020年1月19日位于新疆南天山西的柯坪推覆体附近发生了伽师MS6.4地震,通过对距离震中169 km的柯坪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显示:自2017年10月开始柯坪台两分量地电阻率观测值出现明显速率异常变化,NS向异常变化幅度为-2.33%,EW向为-0.72%;同时两分量表现出各向异性变化,异性度S出现快速下降变化。为了探讨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同伽师MS6.4地震是否存在力学机理上的联系,本文中通过断层虚位错模型计算了地震前观测点区域内应力应变的分布,并结合震源机制解计算的P轴方向,发现在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同此次地震具有相关性。
  • 吴密, 龙剑锋, 谢石文, 郭延娜
    内陆地震. 2024, 38(3): 265-27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8
    采用地震专业仪器全面真实地获取爆破监测数据,以期为爆破效应的科学分析提供直接和客观的度量,从中找到与爆破影响有关的因素,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从爆破振速、能量衰减、优势频率等关键参数入手,利用H/V谱比法评估场地反应的影响,采用爆破震级来核实和验算爆破能量,并拟合得到该区域的能量衰减规律,用波形时频分析法得到能量分布和优势频率规律等。综合分析显示,爆破能量、波形高频成分等随着距离增大而快速衰减,仪器烈度在同一栋楼随楼层增高而变大,仪器记录到的优势频率最大波速低于《爆破安全规程》规定,总体上爆破对周边建筑物震害影响较小。研究表明,此次开展爆破地震效应监测与影响分析的方法可行,可用于指导矿山安全生产。
  • 贾永斌, 黄建明, 汪成国, 李新勇, 李思妍, 王斌
    内陆地震. 2024, 38(3): 258-26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7
    新疆地震局地球物理观测中心流体实验室目前测氡采用的仪器为FD-125,购置时间为1979年,由于长时间使用致该仪器老化严重,且没有备用仪器,无厂家生产更换。如果仪器出现故障未及时修理,缺少备用观测仪器,将会造成数据断测,影响观测数据的整体科学质量。因此,本文中以新疆水磨沟15泉水样为测量对象,引入DDL-2测氡仪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与FD-125测氡仪进行检测并开展对比实验研究。研究表明:DDL-2测氡仪性能稳定,测值波动区间小,能满足前兆观测规范要求,能够正确反映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研究认为DDL-2测氡仪有潜力代替FD-125测氡仪作为水氡日常测量仪器。
  • 何思源, 张映, 李贵元, 梁慧, 廖绍欢, 林建, 赵乃千
    内陆地震. 2024, 38(3): 281-29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0
    在梳理分析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超宽频带地震计JCZ-1T记录的测震资料时发现,资料中存在低频长周期波动。本文中利用水电站冲闸实验与低频长周期波动波形实时形态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低频长周期波动与台站附近水电站冲闸作业存在直接关联性,并且从实验中得到影响低频长周期波形形态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为冲闸时间以及冲闸规模。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低频长周期波动实际反应的是水电站冲闸时水位和水流量从发生急剧变化到逐步恢复平静的“振荡”过程。
  • 陈晓宇, 田伟新
    内陆地震. 2024, 38(3): 213-22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2
    基于渭南市地震小区划、区评和各类安评共260个钻孔的实测剪切波速资料,采用一次函数、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模型,按照场地类别对该地区常见土类剪切波速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回归,通过对比拟合优度值得到最优拟合回归关系式为三次多项式模型。将预留钻孔的预测波速与实测波速进行对比验证了最优模型的预测精度,同时研究了岩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分岩性和划分场地类别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预测波速的相对误差,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以黄土、粉质粘土为例,将推荐模型和同为黄土场地的文献模型分别得到的波速预测值进行对比,表明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统计关系模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岩土类型和深度对模型的区域适应性也有一定影响,实际工作中无法获取剪切波速实测资料时,应优先选用本地区的统计模型。
  • 郑雪刚, 马学军, 沙木哈尔·叶尔肯,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4, 38(4): 307-31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1
    对于中强地震震源深度的测定,远震转换波深度震相pP、sP测深是有效方法,在深度震相清晰时深度精度可以达到2 km。使用Teleseis程序拟合玛多MS7.4地震的理论地震图,并与实际观测进行对比,对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地壳速度模型对远震体波深度震相pP测深的影响。结果表明,玛多地震的震源初始破深度为12 km,速度模型中VP的不确定性对理论地震图中震相到时影响更大。
  • 白亚东, 周亚, 刘哲, 郑立夫
    内陆地震. 2024, 38(1): 100-10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11
    为解决台站不同仪器的全自动实时监测和观测资料汇总的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地震前兆仪器自动实时监测软件-SMS地震仪器运行监测报警系统。基于MATLAB语言对数据处理的优势,结合FTP传输协议和GUI图形界面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实现对观测仪器运行状态及阈值报警、数据备份另存、实时绘图显示等功能。同时该软件操作设置简单,可移植性高,交互性良好,已经在张家口附近多个地震台站得到了成功应用。
  • 杨绍富, 宋春燕, 苏萍, 张森, 邓明文
    内陆地震. 2024, 38(4): 394-40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11
    选取库尔勒台、若羌台、且末台3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数据,应用功率谱密度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在地震频段的地震噪声水平,并结合台站实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库尔勒台因洞室观测条件优异、洞室周边观测环境干扰小,仪器背景噪声水平较低。3套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噪声水平在空间分布上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但表现出NS分量记录优于EW分量的一致性。
  • 崔勇, 兰陵, 马睿, 古力孜帕·木拉提
    内陆地震. 2024, 38(1): 81-8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1.009
    介绍了新疆地震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常用组会模式、各模式应用场景及其优缺点;分析了视频会议系统常见的硬件设备、软件、网络故障表现特征及日常实例。以宝利通MCU组会故障排除及原因分析为例,提出视频会议故障排查流程,本次故障表明不同硬件设备MTU设置值对网络传输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以期对今后网络故障排查提供参考借鉴。
  • 赵朋, 闵伟, 疏鹏, 何康
    内陆地震. 2024, 38(4): 315-32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2
    通过对党河南山断裂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等工作,发现沿北侧断层发育多级断层陡坎。最新陡坎错断冲沟的河漫滩,同时断层西段伴有褶皱活动。在大红沟沟口开挖的地质探槽显示断层错断较新的砾石层,样品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最新活动时代至少为全新世中期。2个探槽揭示了同一次地震事件,该事件发生在(4.69±0.40)ka BP之后。
  • 李波, 张金燕, 何欢, 宋立军, 何强
    内陆地震. 2024, 38(4): 323-33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3
    在四维灾体模型基础上,结合地震灾害相关因素,对该模型进行了应用与初步分析。通过计算2002—2022年新疆地区遭受具有破坏性地震的灾体量指数,进一步进行灾度分级。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将计算结果与已有三维灾体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并分别计算汶川和唐山及其他地震的灾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更为丰富的灾情信息前提下,本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准确且符合灾害损失的实际情况。
  • 南芳芳, 向元, 张锋, 黄帅堂, 聂晓红
    内陆地震. 2024, 38(4): 340-34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4.005
    深入分析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序列参数以及序列类型。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余震序列丰富,地震活动强度衰减较为缓慢,呈起伏式衰减特征;地震频度总体衰减较快。余震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长约200 km,宽约150 km,整体呈NE向展布。4次MS>5.5强余震前一定程度表现出p值和h值偏低的现象。根据序列中最大地震的能量释放比、b值以及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差值的情况分析,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序列类型属于主震—余震型。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