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6-15
  

  • 全选
    |
    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专题
  • 李文倩, 陈向军, 赵娜, 古丽米热·麦麦提, 孜拉兰·马合木提, 董兆楠
    内陆地震. 2025, 39(2): 107-11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什MS7.1地震后地震预警系统共产出四报地震预警信息,并在震后12.2 s向震区推送首报地震预警服务。通过分析地震预警产出及发布,发现第一报震中位置与正式结果偏差最小,第二报和第三报发震时刻与正式结果偏差最小,第四报震级与正式结果偏差最小。随着参与计算的预警台站不断增多,预警震级不断增大,部分预警终端响应等级提高。此次地震预警盲区半径约为43 km,盲区外终端响应良好,有效估计了不同场点可能受到的地震破坏。
  • 侯欣宇, 孙静, 阿里木江·亚力昆, 赵鹏翔, 巴图孟克, 张金燕
    内陆地震. 2025, 39(2): 113-12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乌什7.1级地震现场工作219个调查点收集到的房屋破坏情况,对此次地震的建筑物震害特征进行分析。震区最高烈度为Ⅸ度,Ⅵ度以上区域涉及6个县和一个兵团团场;受灾区域建筑类型以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为主,并针对灾区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震害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为灾后该地区城乡房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 聂晓红, 向元, 魏芸芸
    内陆地震. 2025, 39(2): 121-12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2024年乌什MS7.1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地震前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状态和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图像特征。结果表明:① 本次地震前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长、中、短”异常配套特征,表现为强震10~30年的背景,中强地震1~3年中期异常,中小地震0.5年左右的中短期异常;② 震前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向震区“收缩”的状态,表现为由“新疆及境外区域”→“新疆地区”→“相关构造区/震区附近”逐步收缩的过程;③ 震前异常状态随时间由“单一”向“多样性”转变,表现为强震、中强震异常状态以“周期或平静”为主,中小地震异常则包含围空、条带、震群和频度增强等多类别异常。
  •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李越帅, 张琳琳
    内陆地震. 2025, 39(2): 130-13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TL算法,使用震前6年地震目录定量分析乌什MS7.1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分别分析不同特征半径ro和震级下限Mmin对VRTL曲线的变化,结果显示,特征半径、震级下限及分析时段对VRTL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乌什MS7.1地震前都能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变化,异常呈现“上升—转折—下降”的变化形态,乌什MS7.1地震在异常达到峰值点后转折下降过程中发生,当r0=60 km、Mmin=MS1.5时,异常持续时间约18个月,为认识乌什MS7.1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张琳琳, 高朝军, 宋春燕,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 陈鲁刚
    内陆地震. 2025, 39(2): 139-14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次大震的震源参数信息以及该区域主要断层的属性特征值,基于粘弹性介质模型,分析研究2次大震后库仑应力变化及累积大小,同时对主要断层的应力加卸载影响进行解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 2次大震库仑应力累积变化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和柯坪块体。(2) 2次大震活动可能会对卡兹克阿尔特、肯别尔特、奥依塔克和迈丹等断裂后续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触发作用,需更进一步加强这些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
  • 赵娜, 冉慧敏, 李文倩, 孜拉兰·马合木提, 古丽米热·麦麦提, 董兆楠
    内陆地震. 2025, 39(2): 146-15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什MS7.1地震后利用RISP系统对震后30 d的余震序列进行自动检测,并将自动检测结果与人工编目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RISP系统自动检测出19 432条地震,有4 887条地震与人工目录匹配,其中ML≥5.0匹配率为100%,ML4.0~4.9匹配率为88.37%,ML3.0~3.9 匹配率为82.48%,ML2.0~2.9匹配率为80.38%,ML<2.0匹配率为74.85%,震中差较大是影响匹配率的主要因素。对于匹配成功的地震事件,自动目录与人工目录的发震时刻差值大多在-4~0 s之间,偏差为-1.33±1.03 s,震中偏差为10.15±6.47 km,震源深度偏差为6.99±12.27 km;震级偏差为-0.18±0.24。该系统产出结果快,在微小地震中有显著优势,对ML≥3.0地震产生的自动余震结果基本符合预期目的。
  • 梁卉, 赵彬彬, 张涛, 唐丽华
    内陆地震. 2025, 39(2): 154-16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对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交换资料震前异常进行梳理并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什地震前,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交换资料存在5项异常,其中3项为短期异常,均出现在震前3个月;异常主要位于震中200~500 km范围内;震前异常数量逐渐增加,异常时空变化表现出先向外扩展、再向震中收缩靠近;震前大多数异常形态为正异常,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对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认识水平。
  • 古丽孜娜提·依德热斯, 阿里木江·麦麦提依明, 范亚玲, 马倩雯
    内陆地震. 2025, 39(2): 162-16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计算静态库仑应力和主要断层的加卸载效应,结合其余震空间展布,分析应力触发及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 乌什MS7.1地震震中大部分余震比较密集地分布在破裂面附近的应力增强区,应力卸载区余震分布较少;主震破裂面上的部分应力加载区域,危险性进一步增强。(2) 库仑破裂应力加载区50 km左右应力加载效应逐渐释放完毕,源震区余震在100~200 km内、深度20 km范围内分布比较密集。(3) 根据加载效应,空间上值得关注的是乌孙山脊断裂西段、喀什河断裂中东段、科古琴断裂东段、博阿断裂中段、北仑台断裂西段。
  •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乌尼尔, 马鑫, 祖丽皮亚·巴克, 赵晓成, 田斌斌
    内陆地震. 2025, 39(2): 169-17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什MS7.1地震后震中附近架设5个应急流动测震台,与周边地震监测台组网监测震中区域余震活动。对本次地震现场流动测震台的组建、数据传输、数据记录、余震记录等进行介绍,表明流动测震台站在余震监测中的重要作用,计算出流动测震台站台基噪声水平,确认流动测震台的架设环境基本符合架设要求。总结本次流动测震台站的架设经验,为开展流动测震观测工作提供建议。
  • 张桉赫, 艾萨·伊斯马伊力, 杨杰
    内陆地震. 2025, 39(2): 175-18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2021年12月10日和2023年11月27日新疆南天山西段地区出现2次地磁逐日比异常源,对这2次地磁逐日比异常进行电流定位,并分析其与后续对应地震的空间关系。结果显示:(1) 2次地磁逐日比阈值线与电流线所围成的面积未显示出显著差异,3次地震均位于异常电流线的端部,并且地震距离电流线的距离要明显小于阈值线。(2) 台站与异常电流线的距离与其地磁逐日比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 有地震对应的电流线端点其台站对的逐日比比值相较于无地震对应端点的比值更大,即地震可能更容易发生在逐日比值相差较大的台站对之间。
  • 王顺, 姚远, 高明星
    内陆地震. 2025, 39(2): 181-18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D-InSAR技术处理Sentinel-1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2016年呼图壁MS6.2地震升轨轨道视线向同震形变场,提取了呼图壁地震地表二维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显示地表隆升较为明显,沉降形变特征不明显。此外,为深入探讨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特征与空间关系,将研究结果与2015年新疆皮山MS6.5地震、2017年新疆精河MS6.6地震、2020年新疆伽师MS6.4地震和2024年新疆乌什MS7.1地震这4次逆冲型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之间存在特定的空间关系。
  • 赵瑞胜, 危自根, 阿里木江·麦麦提依明, 刘益炜
    内陆地震. 2025, 39(2): 189-19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井下和地表地震计对地震事件震级测定差异,采用新国标震级量算公式,获得喀什麦盖提地震台和岳普湖地震台地表及井下地震计得到的共计289个近震和99个远震震级差异。结果显示,麦盖提台近震震级差和远震面波震级差平均值分别为0.264和0.023,岳普湖台近震震级差平均值为0.476。麦盖提台和岳普湖台近震震级差大致随震中距增大而逐渐减小,而与震级变化趋势呈现出相反特征。对于近震震级测定而言,地表地震计测定震级比井下地震计测定震级偏大,井下地震计测定震级更接近地震事件震级。对于远震而言,地表地震计测定震级与井下地震计测定震级相差不大。
  • 景孝复, 刘彦慧, 王国栋, 邢绍志, 杨斌, 王吉利
    内陆地震. 2025, 39(2): 197-20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5.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疆博乐新32井水位2019—2020年观测数据曲线出现的快速“上升—下降”异常变化,利用观测井水位及大气压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气压系数、潮汐因子等参数,求取新32井含水层介质在不排水状态下的孔隙度。并通过研究新32井井―含水层系统在不同情况下孔隙度值的变化特征,分析水位观测数据曲线异常变化的水动力方面原因。结果表明,新32井水位观测数据异常变化与应力变化相关性较低,与含水层介质的变化导致补给量增大有关。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