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9-15
  

  • 全选
    |
  • 李垠, 魏贵春, 陈星宇, 张萍, 吕筱, 刘全
    内陆地震. 2024, 38(3): 201-21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水电工程场外道路的地震风险判定,对工程项目实施进度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中以川滇地区工程场外道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合理论和判断矩阵法,建立地质环境和地震危险性两大因子破坏的综合评估数学模型,分析37个地州市遭受地震后道路破坏情况的可能性。分析表明:川滇地区工程场外道路遭受地震中等破坏的可能性较大,且位于四川的工程场外道路遭受到地震风险破坏的指数高于云南地区的地震风险评估值。
  • 陈晓宇, 田伟新
    内陆地震. 2024, 38(3): 213-22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渭南市地震小区划、区评和各类安评共260个钻孔的实测剪切波速资料,采用一次函数、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模型,按照场地类别对该地区常见土类剪切波速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回归,通过对比拟合优度值得到最优拟合回归关系式为三次多项式模型。将预留钻孔的预测波速与实测波速进行对比验证了最优模型的预测精度,同时研究了岩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分岩性和划分场地类别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预测波速的相对误差,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以黄土、粉质粘土为例,将推荐模型和同为黄土场地的文献模型分别得到的波速预测值进行对比,表明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统计关系模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岩土类型和深度对模型的区域适应性也有一定影响,实际工作中无法获取剪切波速实测资料时,应优先选用本地区的统计模型。
  • 闫新义, 陈勇
    内陆地震. 2024, 38(3): 223-23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7月20日,新疆昌吉市发生MS4.8地震,新疆地震预警系统处于测试运行阶段,对该次地震事件完成预警结果产出,数据仅在内部参考。综合分析该事件预警结果(JEEW、FJEEW及融合系统产出),相较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地震速报结果,JEEW系统首报触发用时7.1 s,震级偏差-0.7,震中偏差3.3 km;FJEEW系统首报触发用时7.5 s,震级偏差-1.1,震中偏差3.4 km。预警融合系统首报发布于震后7.8 s,震级偏差-0.7,震中偏差3.3 km,3套地震预警系统发布结果震级、震中皆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该次地震事件,地震预警系统发布时效性、震级、震中结果的准确性达到建设目标要求。
  • 李思妍, 李桂荣, 王晓飞, 阿卜杜塔伊尔·亚森
    内陆地震. 2024, 38(3): 231-24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地区GPS连续观测站的站点坐标三分量时间序列为数据源,通过希尔伯特黄变换(简称HHT)特定滤波频段捕捉新疆两次6级地震震前中短期地表位移微动态异常变化信息。以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为例,获取HHT滤波频段3.858 0×10-7~6.430 0×10-8 Hz(周期30~180天),能够在发震前40天提取到短期前兆异常及孕震信息。使用该频段对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分析,震前55天左右,震中附近两两相关站点的振幅、幅值相干函数值和相关系数出现明显高于背景水平的位移微动态变化。两次地震事件表明,能够从一年时间尺度内的GPS连续观测资料中提取到有价值的震前位移微动态特征及地震孕育信息,为地震趋势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 谢江丽,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 张文秀, 李波
    内陆地震. 2024, 38(3): 242-24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1716—2022年130次有烈度数据的破坏性地震事件,补充近期新疆区域破坏性地震烈度数据,对124幅地震烈度图,281对烈度圈长、短轴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采用数学方法拟合了新疆地区不同时间节点、不同震源机制解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研究发现,在烈度衰减过程中,走滑型和逆断型地震略有不同,不同的地震震源破裂性质会影响烈度衰减关系的长短轴,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修正因子,用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烈度影响场,在地震发生后,修改和完善烈度圈的长短轴数据,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评估。
  • 李娜, 祖丽皮牙·艾尼瓦尔, 李新勇, 任宏微, 黄建明
    内陆地震. 2024, 38(3): 250-25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氡浓度为20 000~100 000 Bq·m-3的新09泉、新10泉和新15泉,利用国际刻度参考装置Alpha GUARD测氡仪及其水氡测量组件,开展标准仪器传递校准实验研究,校准K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60%、-0.81%及2.09%。实验结果与氡气固体源校准结果对比表明,水氡浓度在 20 000 Bq·m-3以上水样可以通过标准仪器校准新方法检验,且利用不同水氡浓度的泉水不会影响校准结果准确性。新疆地球物理观测中心可利用高氡浓度的日常监测泉,将Alpha GUARD测氡仪作为标准仪器对FD-125型氡钍分析仪进行校准,从而替代固体氡源校准。本研究为地震监测氡观测的校准新方法操作技术规程及推广试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 贾永斌, 黄建明, 汪成国, 李新勇, 李思妍, 王斌
    内陆地震. 2024, 38(3): 258-26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地震局地球物理观测中心流体实验室目前测氡采用的仪器为FD-125,购置时间为1979年,由于长时间使用致该仪器老化严重,且没有备用仪器,无厂家生产更换。如果仪器出现故障未及时修理,缺少备用观测仪器,将会造成数据断测,影响观测数据的整体科学质量。因此,本文中以新疆水磨沟15泉水样为测量对象,引入DDL-2测氡仪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与FD-125测氡仪进行检测并开展对比实验研究。研究表明:DDL-2测氡仪性能稳定,测值波动区间小,能满足前兆观测规范要求,能够正确反映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研究认为DDL-2测氡仪有潜力代替FD-125测氡仪作为水氡日常测量仪器。
  • 吴密, 龙剑锋, 谢石文, 郭延娜
    内陆地震. 2024, 38(3): 265-27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地震专业仪器全面真实地获取爆破监测数据,以期为爆破效应的科学分析提供直接和客观的度量,从中找到与爆破影响有关的因素,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从爆破振速、能量衰减、优势频率等关键参数入手,利用H/V谱比法评估场地反应的影响,采用爆破震级来核实和验算爆破能量,并拟合得到该区域的能量衰减规律,用波形时频分析法得到能量分布和优势频率规律等。综合分析显示,爆破能量、波形高频成分等随着距离增大而快速衰减,仪器烈度在同一栋楼随楼层增高而变大,仪器记录到的优势频率最大波速低于《爆破安全规程》规定,总体上爆破对周边建筑物震害影响较小。研究表明,此次开展爆破地震效应监测与影响分析的方法可行,可用于指导矿山安全生产。
  • 刘海洋, 艾萨·伊斯马伊力, 徐衍刚, 韩时雨
    内陆地震. 2024, 38(3): 273-28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1月19日位于新疆南天山西的柯坪推覆体附近发生了伽师MS6.4地震,通过对距离震中169 km的柯坪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显示:自2017年10月开始柯坪台两分量地电阻率观测值出现明显速率异常变化,NS向异常变化幅度为-2.33%,EW向为-0.72%;同时两分量表现出各向异性变化,异性度S出现快速下降变化。为了探讨柯坪地电阻率异常同伽师MS6.4地震是否存在力学机理上的联系,本文中通过断层虚位错模型计算了地震前观测点区域内应力应变的分布,并结合震源机制解计算的P轴方向,发现在地震前柯坪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同此次地震具有相关性。
  • 何思源, 张映, 李贵元, 梁慧, 廖绍欢, 林建, 赵乃千
    内陆地震. 2024, 38(3): 281-29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梳理分析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超宽频带地震计JCZ-1T记录的测震资料时发现,资料中存在低频长周期波动。本文中利用水电站冲闸实验与低频长周期波动波形实时形态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低频长周期波动与台站附近水电站冲闸作业存在直接关联性,并且从实验中得到影响低频长周期波形形态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为冲闸时间以及冲闸规模。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低频长周期波动实际反应的是水电站冲闸时水位和水流量从发生急剧变化到逐步恢复平静的“振荡”过程。
  • 周斌, 李娇, 朱文振, 李晓东, 毕卉娟
    内陆地震. 2024, 38(3): 291-29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同一台站,同一物理量,以不同观测方式获取资料的一致性,选取温泉老台水平摆和垂直摆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频段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与干扰异常的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数据稳定、精度高,固体潮记录清晰,在半日波、日波频段相同分向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分钟值至潮汐频段,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差,观测数据主要包含的是自身属性信息;年周期频段,温泉水平摆、垂直摆在EW向两者相位差约41天;NS向相位差约14天,相位均滞后于气温。在考虑相位滞后的情况下,温泉水平摆与垂直摆观测一致性较好,均与气温线性相关,故气温是温泉水平摆、垂直摆年周期频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 吕国强, 景孝复, 李晓东, 马慧婷, 关冬晓
    内陆地震. 2024, 38(3): 299-30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4.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点形变观测值序列包含的信息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因素影响,数学物理内涵丰富。基于形变测值序列综合性与可分性的特点,将温泉体应变、气温、水位、气压进行频域分析,然后将时间序列值分解,研究温泉体应变不同频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气压对温泉体应变的影响主要有2~4小时和1~2个月之间的月波两个频段;(2) 水位为温泉体应变年周期频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约为29天;(3) 固体潮为影响温泉体应变半日波、日波频段的主要因素。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