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12-15
  

  • 全选
    |
  • 魏斌, 张志斌, 乌尼尔, 赵晓成, 丁新娟
    内陆地震. 2023, 37(4): 313-32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详细介绍新疆预警系统的主要架构,首先对台站观测系统,预警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进行介绍;其次分别从预警首报时间、监测能力和预警最小震级等方面评估新疆预警网建成后的效能;最后以具体震例为切入口,详细分析部署在新疆预警网内每套系统的处理表现,并分析相关原因,提出后续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随着新疆预警网的正式运行,该系统将在新疆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陈建波, 黄帅堂, 马建, 吴国栋, 赵江涛
    内陆地震. 2023, 37(4): 324-33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2021年在库车坳陷西段的拜城盆地北缘同一构造区内先后两次发生5级破坏性地震,地震造成大量房屋损毁和人员伤亡,尤其是2021年3月24日拜城MS5.4地震,地震不仅造成大量建筑物损毁和数人死亡,还在拜城盆地北缘的吐孜玛扎背斜西倾伏端发现一条长约4 km的左旋走滑同震地表破裂带。震中地质调查发现,在吐孜玛扎背斜带南翼发育一条N倾的逆冲断层,沿断层断错距今79.9±9.6 ka以来的山前洪积扇和河流低阶地,晚第四纪以来断层垂直活动速率为0.16 mm/a。综合对比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特征,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相同,断层断错类型一致,产生原因为背斜内部含盐构造在挤压环境下脆性破裂,构造成因上应属于“挤压盐构造地震”。同时,由于挤压盐构造通常埋深较浅,使得它能够产生浅源、超浅源的地震,这也是拜城两次5级地震造成了异常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 王俊锋, 韩立钦, 过磊, 苏英明, 李彬, 张军
    内陆地震. 2023, 37(4): 334-34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新疆尼勒克1812年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基于多源、多时域、多尺度遥感影像对喀什河沿线主要地质灾害进行解译,对地温异常进行目视解译和遥感定量提取,对地震断层进行多源高分辨率详细解译。结合地震地质灾害解译结果、断层特征、地温异常、航磁异常等进行综合讨论,结果对喀什河流域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南燕云, 李亦纲, 刘亢, 代博洋, 张媛
    内陆地震. 2023, 37(4): 346-35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整理2022年全球6级以上、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人员伤亡数据、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破坏情况。同近十年地震灾害数据对比,分析本年度全球地震活动性和国内外地震灾害特点,并对灾害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典型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处置情况概述,总结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 翟世龙, 刘萍, 黄静, 艾萨·伊斯马伊力, 毛玉剑
    内陆地震. 2023, 37(4): 353-36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土石坝上实测强震动记录识别大坝模态参数的问题,根据地震中坝体监测点记录的强震动数据和基于多项式逼近的有外部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NARX模型构建了土石坝非线性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对土石坝非线性动力反应与激励输入之间的传递函数进行研究,将其应用于新疆克孜尔土石坝主坝0+220断面的模态频率和模态阻尼比的计算,并结合计算结果和工程运行实际对克孜尔大坝运行状态进行评价。理论分析和工程实例均表明,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识别的传递函数能够反映土石坝的动力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 张桉赫, 冯丽丽, 黄颂, 宋春燕
    内陆地震. 2023, 37(4): 362-37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2022年3月17日皮山MS5.2地震前震中附近存在的区域电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 本次震中距离地磁低点位移预测线约280 km,且与优势发震时间接近,该异常对应本次地震;② 本次地震虽然发生在地磁逐日比和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预测区内,但震级偏小,且距离异常台站较远,异常不对应此次地震;③ 将地磁逐日比和低点位移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地震短期预测的准确性。
  • 马倩雯, 宋春燕, 陈勇, 郭寅, 张琳琳
    内陆地震. 2023, 37(4): 373-38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20年以来库车东南震群周边5个台站所记录的92次ML3.0~4.4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计算该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显示:① 库车东南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处于0.34~0.54之间,平均值为0.49,2023年1月稳定在0.53,该时段相关系数相对较高,表明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2023年1月30日在距震群约100 km发生沙雅MS6.1地震。② 库车东南震群相关系数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2020年1月16日库车MS5.6地震前相关系数相对较高,约为0.54;地震后波动较大,2021年2月恢复平稳状态,在0.45~0.50之间浮动上升;2022年2月相关系数上升至0.50之上,10月之后稳定在0.53~0.54之间。③ 结合库车震群应力降结果分析认为,该地区应力水平高于背景活动水平。
  • 古丽孜娜提·依德热斯, 高朝军, 海仁沙·司拉木, 祖丽皮亚·巴克
    内陆地震. 2023, 37(4): 381-39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05年以来南天山西段8次MS≥5.0地震,计算静态库仑应力和主要断层的加卸载效应,结合余震空间展布,分析应力触发及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乌恰MS6.9地震与2016年阿克陶MS6.7地震的发生,对伽师MS6.4地震的发生起到延缓作用;伽师MS6.4地震震中NNE方向、SSW方向和NWW方向处于库仑应力加载区,随着应力持续积累,上述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地震危险性增强;柯坪断裂绝大部分区域、迈丹—沙依拉姆断裂中段、喀拉铁克断裂西南段发生地震危险性较大。
  • 郑家军, 朱成林, 熊玮, 李铂, 杨立涛, 董敏, 韩博, 闫德桥, 刘海林, 池国民
    内陆地震. 2023, 37(4): 392-39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累计去趋势法的原理,举例说明在降水与形变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对流动水准、台站水准及流动重力单测站的同场地的降水量进行累计去趋势计算,然后分别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发现,经过处理后的降水量变化曲线除去原来的突跳变化,增大了降水量在后续时间中的影响力,而且降水量与形变的正常变化趋势更加一致。根据处理后的降水量变化与形变变化趋势的对应关系,也更容易判断形变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 张录, 张杰, 张剑锋, 候赛因·赛买提, 周康云
    内陆地震. 2023, 37(4): 399-40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观测资料的连续率、潮汐因子内精度、自洽性检验、相对实地标定以及主要干扰因素分析,对芨芨台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① 观测资料连续率高,精度达到了形变I类台的标准,但观测数据的自洽性检验结果相对较差,且不适宜进行相对实地标定。② 温度和水位是主要的干扰因素,且水位在6—9月的急剧波动易导致数据失恰。
  • 李娇, 邹广, 高守全, 牛中华, 景孝复
    内陆地震. 2023, 37(4): 408-41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极化方位角、谐波振幅的处理数据方法分析温泉地震台新、老台址地电场观测数据资料,研究对比了两台址的场地环境、观测仪器。结果显示:(1) 两台址地电场受融雪、降雨等自然环境干扰形态类似;(2) 两台址地电场日变形态均为双峰单谷型,与地磁场的快速变化成分具有相同的场源;(3) 温泉老台地电场6阶谐波振幅比新台的大,分析认为老台场地自然坡度略大所致;(4) 新、老台址地电场极化方位角分别为60°和15°,日常跟踪分析时可供参考。
  • 祖丽皮亚·巴克, 张琳琳, 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 海仁沙·司拉木, 古丽孜娜提·依德热斯, 高朝军
    内陆地震. 2023, 37(4): 420-42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南天山西段采集的地震波数据并结合多台和达法,通过定量分析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结果表明:(1) 就空间状态而言,在本次地震发生之前,波速比的区域中有EW走向椭圆状低值异常区,长半轴和短半轴长分别为30 km与20 km。(2) 就时间进程而言,伽师MS6.4地震前无出现波速比低值异常,震前无呈现降低—恢复—平静—发震模式。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