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6-15
  

  • 全选
    |
  • 金花, 张鹏程, 周斌
    内陆地震. 2023, 37(2): 121-12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2022年3月17日新疆皮山MS5.2地震及254个余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显示:(1) 皮山MS5.2地震重定位结果为36.025°N,77.839°E,震源深度为17 km。(2) 皮山地震的破裂沿断层向WS向迁移,破裂区能量释放较为充分,序列主要呈NE或SW向分布。(3) 皮山MS5.2地震主震发生在天神达坂断裂的北侧,其余震大多数分布在主震南侧。由定位结果判断发震构造是近NE-SW向的隐伏断层,断层破裂不均匀且深部破裂尺度较小。
  • 李亚芳, 谭明, 李金香, 王新刚, 李波
    内陆地震. 2023, 37(2): 128-13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分析,及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和研判对于部署抗震救灾、掌握灾情舆情、稳定民众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浪微博数据,获取四川芦山6.1级地震和马尔康6.0级震群相关的微博和评论等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分析和表达,研究地震事件中微博舆情的演化、民众情绪反应特征、关注热点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房屋破坏、生命线工程破坏、人员伤亡等灾情信息分类提取,可为地震应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 张桉赫, 李越帅
    内陆地震. 2023, 37(2): 137-14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相对功率谱方法分析2021年8月26日阿克塞MS5.5地震前红外亮温相对功率谱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克塞MS5.5地震前震中西侧出现明显亮温相对功率谱增强,增强区域沿阿尔金断裂与柴达木北缘断裂分布,持续大约1个月后消失,地震在异常消失8 d后发生。相对功率谱值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在功率谱值回落之后发生。根据震例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新疆地区共有15次热红外亮温异常,热红外异常出现后3个月内,在异常区周边及附近250 km范围内发生7组MS≥5.0 地震,且异常面积与对应地震震级存在正相关关系。
  • 杨绍富, 张嘉敏, 邓明文
    内陆地震. 2023, 37(2): 145-15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功率谱方法,利用新疆铁门关台、温泉台、乌什台3套钻孔体应变资料提取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将观测值频率与PREM模型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验证了PREM模型的准确性,显示出利用体应变资料提取地球自由振荡信息的可行性。3个台提取结果显示出一些共性和差异,与震源条件及钻孔所处地质构造有关。
  • 梁卉, 向阳, 颜龙, 朱成英
    内陆地震. 2023, 37(2): 152-16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震例》(1966—2018年)系统分析新疆地区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对各测项进行不同震级档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地下流体异常数量多集中在100~200 km,异常持续时间多为震前半年内;MS≤6.5地震新疆地下流体异常测项的平均数量为4项;震前异常月频次主要表现为“持续增长”型和“先增后减”型;新10测点和新04测点是新疆地下流体观测点中的异常“敏感点”,其所在区域及附近可被视作构造“敏感区”;利用R值评分方法对各测项预报效能进行检验,其结果显示不同震级档的R值结果有利于分析提取相应震级所适合的异常指标。
  • 卓瑞祺, 张苏祥, 王斌, 关冬晓, 朱翔国, 张家声
    内陆地震. 2023, 37(2): 164-17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coulmb3程序研究在墨西哥地区板块间俯冲带巨震对后续余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作用。2017年9月8日墨西哥MW8.2 地震后,在主震震中所在区域选取38个MW>4.0 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有效摩擦系数μ′为0.2、0.4、0.6 时,触发比例为39.47%、31.58%和28.95%,触发效果不佳,随着有效摩擦系数μ′取值的增大,墨西哥MW8.2地震对余震的触发比例在降低但对主要余震的触发效果在加强。
  • 郑雪刚, 马学军,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3, 37(2): 172-17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源地震台2016—2020年记录的震中距在30°~90°的远震波形数据为基础,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一种具有谐波校正的广义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H-k-c 计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结果表明H-k-c方法明显改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的估计,新源地震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约56.3 km,泊松比约0.25。
  •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高歌
    内陆地震. 2023, 37(2): 180-18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极化法计算喀什观测站FHDZ-M15 地磁秒数据垂直分量极化值,定量研究极化值异常幅值、震中距、异常持续时间及对应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极化值高值异常与其后4个月内台站周边区域的MS≥5.0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值异常持续多为3~6 d;② 对应地震的震级与震中距之间为准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791;③ 按震中距分析得出具有显著关系有[0,150)km和[150,250)km,异常持续时间和对应地震震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5、0.702。[150,250)km内,异常幅值与震级相关系数为0.717。[250,∞]km,震中距与震级相关系数达0.687;④ 按震级分析,MS[6.0,7.0),震级与震中距呈中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5。
  • 洪阳, 谢瑞杰, 周聪愉, 施弘
    内陆地震. 2023, 37(2): 189-19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独立工矿区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多数独立工矿区出现了资源衰竭,因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破坏、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损坏严重,潜在的地震及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较大。以狮子山国家独立工矿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开展了详细调查,发现区内地震地质灾害多发且严重、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生命线工程质量不高、居民防灾意识淡薄等问题。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开展地震安全普查、房屋加固等对策建议,为做好独立工矿区抗震设防以及减灾备灾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 郭春生, 斯琴, 关冬晓, 徐衍刚, 朱治国
    内陆地震. 2023, 37(2): 196-20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形变观测台站建立在地壳表层,处于各圈层的分界面上,不同程度的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为研究乌什体应变不同频带对干扰因素的影响特征。利用谱分析研究乌什体应变包含的主要周期成分,并利用别尔采夫滤波及一般多项式拟合分解等方法将乌什体应变测值序列进行分解,研究不同频带下乌什体应变受气温、气压及固体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水位是乌什体应变月波频带的主要影响因素;② 乌什体应变年频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且乌什体应变相位滞后气温约314 d;③ 气压对乌什体应变的影响频带介于潮汐与月波频带之间;④ 各影响因素与体应变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
  • 单友磊, 朱红, 张加家
    内陆地震. 2023, 37(2): 203-20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跨断层土壤气氡逸出浓度测量,获得数据资料,氡浓度呈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峰值出现在断裂中心区域或断裂带附近,随着远离断裂轴线,测值沿断层两侧呈阶梯式降低。结合郯庐断裂带宿迁段5条主干断裂分段特征以及土壤气氡M值、B值、A值、N值、相对活动度、异常下限、异常衬度等指标参数变化,得出土壤气氡逸出浓度高低与断裂活动性强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土壤气氡逸出浓度越高,断裂活动性越强。
  • 刘凯, 陈其峰, 张军, 孙豪, 宋磊
    内陆地震. 2023, 37(2): 210-21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和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引起栖霞鲁07井、枣庄鲁15井和菏泽鲁27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基于秒数据,对比分析3口井水位同震变化形态、幅度与分钟值记录的差异,并从含水层渗透性变化、地震能量密度等方面进行同震响应机理探讨。结果表明,井水位秒数据能够更加完整地记录水震波信息,更加精确展现水位同震变化形态、幅度;井水位对于远场大震的震荡形态主要受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在正常应力背景下,远场大震引起枣庄鲁15井水位同震响应的地震能量密度阈值大约是1.54×10-4 J·m-3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