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3-15
  

  • 全选
    |
  • 魏芸芸, 王琼, 陈昊, 钱才, 向元, 张琳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β统计值检验方法,分析该地震对远场区域地震活动的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① 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在新疆库车、巴楚和喀什—乌恰地区的远场接收点产生动态应力变化为正,变化峰值分别为1.31 MPa、0.14 MPa和0.5 MPa,对库车和喀什—乌恰地区小震活动具有动态触发作用,与此相关,β统计值结果显示,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后库车地区地震活动性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这与库车地区接收点库仑应力变化大小一致。② 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在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S6.7地震震中位置造成的最大动态库仑应力变化为1.0 MPa,表明阿克陶MS6.7地震可能受到了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动态触发作用更为明显。
  • 陈洁瑜, 王佳龙, 刘润, 黄思婷, 黄文炳
    内陆地震. 2023, 37(1): 12-2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学领域,尤其是磷灰石/锆石(U-Th)/He、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AFT/ZFT)方法,由于该方法封闭温度较低,对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地形地貌变化等地表过程非常敏感,具有其他地质年代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这种方法的发展,目前可准确测定年轻火山岩年龄低至千年左右。该方法还推动了近十年来造山带演化和地貌演化研究的热潮,它不仅限定了剥露抬升阶段和速率,还为新的模拟手段提供了基础数据。
  • 高荣, 聂晓红, 梁卉, 钱才, 刘萍, 高歌
    内陆地震. 2023, 37(1): 23-3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2022年6月24日鄯善MS5.1地震基本参数、地震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和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结果:① 本次地震发生在天山地震带的东段,发震构造为博罗科努―阿奇克库都克断裂,震源错动方式为逆冲型。② 此次地震序列类型为孤立型,序列余震不丰富,频度和强度衰减较快。③ 震前存在地震活动性异常5项,分别为天山中段MS≥4.0地震平静、天山中段MS≥4.0地震增强、天山中段MS3.0~4.9地震增强区、天山中段MS≥3.0增强、MS≥3.0地震条带。④ 震前存在地球物理场异常2项,为新41井水位和库米什钻孔倾斜EW分量的速率变化异常。
  • 李娜, 高小其, 向阳
    内陆地震. 2023, 37(1): 32-4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天山地区地震监测井(泉)地下水化学特征,系统采集了20个天山断裂带地震监测点地下水化学样品,综合运用氢氧同位素、Gibbs图、离子比值、Piper三线图、Na-K-Mg三角图和舒卡列夫分类等方法探讨了监测点的水化学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结果如下:(1) 天山地区地震监测井(泉)水中主导阳离子为Na+,阴离子分别为HCO-3、SO2-4和Cl-,TDS介于249.9~10 272.3 mg·L-1之间,多数为淡水。(2) δD、δ18O结果表明天山地区地震监测井(泉)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Gibbs图表明研究区监测点地下水元素主要受岩石溶滤控制,南天山和乌鲁木齐监测点地下水受到一定蒸发浓缩控制。离子比值显示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溶解是控制地下水主要离子组分主要因素。(3) Na-K-Mg三角图表明天山地区地震监测井(泉)水多数为“部分平衡水”,部分为“未成熟水”,水—岩反应处于较为活跃的程度,有利于孕震信息的传递,适合作为地震监测点。
  • 闫新义, 李艳永, 赵石柱, 陈勇
    内陆地震. 2023, 37(1): 44-5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完成新疆天山中段重点预警区预警结果质量评估,对各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率、预警时效性、震级偏差、震中偏差进行统计分析。以2022年1月1日至8月31日新疆天山中段重点预警区内的24条人工正式速报地震事件为基础,对新疆地震预警工程中EEW系统、JEEW系统预警首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通过决策系统融合EEW与JEEW产出结果后进行发布,预警时效性小于10 s的预警地震事件7条,占比46.7%,震级偏差0~0.7,平均0.4,震级偏差全部小于1.0的地震事件占比100%,震中偏差小于10 km的地震事件14条,占比93.3%。综合分析,新疆两套地震预警系统对重点预警区内MS3.0以上地震事件基本都能产出预警结果,决策系统发布结果在准确性方面基本满足预警要求,预警时效性方面有待改进与加强。
  • 庞聪, 李查玮, 马武刚, 江勇, 廖成旺
    内陆地震. 2023, 37(1): 52-5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震源反演数学模型、反演算法等对象是微震源定位误差的重要来源。针对P波速度易衰减、首波到时数据拾取误差较大的情况,基于到时差模型(ATD)和P波到时方程组,建立到时差比值法反演数学模型(ATDRM),从目标函数中消除了P波速度和发震时刻等参数;同时,引入范数概念,得到改进的L1、L2、L3、L4范数模型,设计一系列反演模型对比实验和反演算法对比实验综合分析研究这些模型的优越性。工程数据显示:ATDRM模型的定位效果整体比经典ATD模型更好,ATDRM-L1模型震源误差可减少13.437 0 m;反演模型的定位误差受反演算法影响较大,单形替换法相比遗传算法(GA)、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SM)、模拟退火算法(SA)等方法定位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在应用单形替换法求解模型时,反演误差会随着范数参数N的增加(L1→L4)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现象;ATDRM模型及其范式形式对提高微震源定位精度有一定价值。
  • 赵江涛, 李金香, 孙静, 黄帅堂, 马建, 张风帆
    内陆地震. 2023, 37(1): 60-7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依赖于震区准确的人口、房屋等设施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是震后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烈度评估的核心支撑。以阿克苏地区的居民点、POI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估算结合道路分布和房屋占地面积的方法,构建了人口密度权重模型,获得了研究区1 km×1 km的人口、房屋格网数据。结果显示,各乡镇实际人口数量与模拟人口数量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909,线性拟合相对较好,表明人口空间化结果达到了较高精度。为了更好地验证上述方法和数据,以2021年拜城MS5.4地震为例,叠加对比分析震区人口、房屋格网数据与地震评估区之间的定量关系。按照地震评估区进行了人口、房屋面积的模拟,该数据与实际现场数据之间误差较小,能够满足震后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的需求,可为灾害预评估及地震现场灾害快速评估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和支撑,同时空间化的方法也为后续该方向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 闫玮, 李新勇, 杨绍富, 徐长银
    内陆地震. 2023, 37(1): 72-7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新疆库尔勒断层H2观测站的构造位置、台站周边岩性特点、观测方式等,对观测点H2浓度变化特征与辅助气温、气压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取得了H2浓度变化的相关系数。对2014年以来断层H2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后获得观测资料的残差数据,结合周边历史地震分布得到了地震与异常变化情况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气压、温度对断层H2浓度有影响,表现为:断层H2浓度与气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8 5,与气温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95 4,气温变化对H2浓度的影响更显著。② 断层H2观测站的构造位置、岩性对H2年变化形态是有影响的。③ 利用 Savitzky-Golay拟合后的残差序列,结合历史地震分析,认为在观测站周边200 km范围内发生的MS4.9以上地震前,H2浓度有显著反应,可为震情研判提供参考。
  •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金花, 滕海涛, 毛玉剑
    内陆地震. 2023, 37(1): 80-9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小波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气象要素(地温、气温、气压)、水位对榆树沟4套倾斜仪器的影响方式及特征。通过回归分析对部分仪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剔除,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进一步对长期观测的倾斜仪器测向使用R值评分方法进行映震效能检验,并总结其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 气压对榆树沟倾斜观测各分量的优势周期均为4 069~8 192 min,在该频段主要表现为线性关系;(2) 地温是榆树沟倾斜观测(除水平摆EW向、钻孔倾斜NS向)年变信息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观测值之间呈线性关系;(3) 水位是水平摆NS向与水管仪EW向年变信息的主要影响因素,与观测值之间呈线性关系;(4) 回归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消除气象因素及水位的影响,对地震异常的识别具有放大作用;(5) R 值检验结果显示,水平摆EW分量最佳预报窗为270 d,最优R=0.54,R0=0.41,水管仪NS分量最佳预报期为340 d,最优R=0.44,R0=0.40,均通过预报效能检验,说明均具有较高的异常信度。
  • 李奎, 刘立霞, 曹昌军, 张青远
    内陆地震. 2023, 37(1): 91-9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北天山中段主要发震构造,进一步明确重点监视区域。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北天山中段发生的MS≥1.5的1 439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得到结果:① 走时残差均值由-0.22 s变为0.006 6 s,震源位置测定误差在东西向上平均为1.1 km,在南北向上平均为1.4 km,在垂直深度上平均为2.0 km。② 地震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及南部区域,并未向准噶尔盆地延伸;局部地震震中向构造带趋近,呈现出一条走向近280°、一条近300°的地震活动带,分别与准噶尔南缘断裂带、亚马特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③ 由深度剖面显示,震源深度分散程度增加,0~50 km均有分布。以乌鲁木齐为界,东西两侧地震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东深西浅的现象。通过对该区域精定位研究,初步探明准噶尔南缘断裂带、亚马特断裂带为该区域主要发震构造,盆山结合部地震较为活跃,因此准噶尔南缘断裂带及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区将作为今后震情跟踪工作的重点监视区域。
  • 雷啸宇, 刘兆才, 赵鹏毕, 王伽祺, 沙木哈尔·叶尔肯
    内陆地震. 2023, 37(1): 99-10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周围及柯坪逆冲推覆构造附近震源机制解资料,应用MSATSI软件包中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该地震震中周围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压应力轴方向呈近NS向且整体一致性较好,西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东段为NNE向,但西段中的喀什、巴楚等靠近塔里木块体边缘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所在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呈NNW向,主张应力方向呈NNE向,与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P、T轴方向相同,表明该地震的发生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影响。研究区整体张轴的非均匀性明显,方位分布范围较大,但地震震中周围主压应力轴倾伏角一致性特征明显,反映了该区域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特征。
  • 廉殷朝, 李晓东, 颜龙, 斯琴, 闫玮
    内陆地震. 2023, 37(1): 106-113.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丰富新疆地震监测台站及灾害现场等区域对气象数据的需要,弥补新疆地球物理观测有人或无人值守台站以及GNSS台站缺少辅助观测手段的现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嵌入式的气象辅助观测系统。该系统集成雨量、温度、气压、湿度等测项,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操作、便携且可扩展性强等优点,能够大幅降低气象辅助观测台网式布局成本,填补新疆区域地震监测台站气象辅助观测资料空区,较好满足地震监测工作对气象数据的需求,为地震监测预报人员以及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连续可靠的近点气象观测资料。
  • 徐长银, 李晓东, 闫玮, 杨绍富, 张小飞, 张森, 董敏
    内陆地震. 2023, 37(1): 114-12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3.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初库尔勒新43泉动水位出现较大幅度异常变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库尔勒地震监测中心站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核实工作。排除了观测运行(供电、数采、传感器误差)、环境(自然环境及场地环境)、人为干扰等影响因素,同时开展野外土壤氡、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法分析水质并进行堵水实验和改变出水流向判断异常原因,分析动水位较大幅度异常与地震前兆异常是否具有相关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排水管老化破裂,树根、草根进入裂缝是造成泉改井大量积水并影响新43泉动水位较大幅度异常的主要原因,排除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