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6-15
  

  • 全选
    |
  • 张琳琳, 聂晓红
    内陆地震. 2022, 36(2): 97-10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新疆阿合奇地震台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多个台站综合定位获取的地震数据,具体分析ML≥1.0、S到时-P到时≤10 s范围内的微震和小震(简称为微小震)的月频次变化及其与周围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① 阿合奇地震窗在无异常出现的情况下,微小震月频次处于每月30次左右浮动变化,将微小震月频次超过50次作为异常域值,对南天山西段地区MS≥5.0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短期预测意义。② 当阿合奇地震窗出现异常时,即阿合奇地震窗内微小震月频次超过阈值(50次/月),异常结束后3个月内,南天山西段MS≥5.0中强地震发生的比率为88.89%。③ 微小震月频度异常形态主要表现为“高值异常—恢复—发震”或“高值异常—发震”。对预测效能评价显示,R值为0.31,R0背景值为0.23,阿合奇地震窗异常对南天山西段地区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短期预测意义。
  • 张桉赫, 宋春燕, 李越帅
    内陆地震. 2022, 36(2): 103-11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时间信息熵算法,使用MODIS月合成地表温度(LST)产品,针对2020年和2021年拜城2次5级地震,分析其发震前后地表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2次地震震前6个月均出现LST时间信息熵高值变化,并呈条带状分布,地震发生于条带端部或其附近。② 2020年拜城5.0级地震震前6个月LST时间信息熵与震中距成反比,震后6个月LST时间信息熵与震中距成正比。2021年拜城5.4级地震震前6个月LST时间信息熵在不同震中距范围内基本不变。③ 2次地震震前6个月,震中附近LST下降趋势不明显,而在最接近震中附近的区域LST时间序列信息熵较偏,下降趋势显著;震后半年震中附近区域LST变化趋势较为一致。LST时间信息熵对于地震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 龚固斌, 冉慧敏, 黄帅堂, 南芳芳
    内陆地震. 2022, 36(2): 112-12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2021年3月24日新疆拜城MS5.4地震震源构造特征以及震源区的应力特征,利用震中210 km范围内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采用CAP方法反演拜城MS5.4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节面I的参数为:走向79°,倾向79°,滑动角-36°;节面II的参数为:走向176.9°,倾向54.8°,滑动角-166.5°;P轴方位角32°,倾角33°,T轴方位角133°,倾角16°;矩震级MW5.2;震源矩心深度11 km,属于浅源地震。节面I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近EW走向,是高倾角的左旋斜滑断层,与南天山东段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逆冲性质稍有不同;该区域主压应力轴P轴为NNE—SSW向,倾角较小,主张应力轴T轴为NWW—SEE向,与P轴的方位角近乎垂直,应力特征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同。
  • 曹昌军, 李艳永, 任林, 唐明帅
    内陆地震. 2022, 36(2): 121-12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分析地震速报工作中定位台站及S震相选取对震中位置的影响,并结合新疆测震台网实际震例进一步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对于震中包围较好的地震而言,S震相对震中位置的影响并不明显,一般情况下标2~4个清楚的S波震相即可;对于网缘或网外地震而言,不使用S震相定位震中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偏差,使用足够数量且震相识别较为准确的S波震相参与定位,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定位结果。
  • 郑雪刚, 马学军,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2, 36(2): 130-13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AP波形反演法、PTD方法、近震深度震相sPL测定、sPn与Pn震相走时法和远震深度震相法,对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震源深度进行精确测定。结果表明,5种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基本一致,该地震震源深度为17 km。伽师地震震源深度的准确测定可以为深入研究伽师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和深部动力学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 颜龙, 史勇军, 闫玮, 雷晴, 朱治国
    内陆地震. 2022, 36(2): 139-14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疆北天山地区具有年动态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分别采用矩平法、傅里叶滑动法、最小二乘法、分段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年变周期的残差序列,通过不同震级档的R值检验,研究各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显示,矩平法适合资料积累时间较短且年变形态变化相对较少的观测资料;最小二乘法对年变周期比较规律的资料拟合度较高;若振幅变化存在明显前后分段现象,则可使用分段最小二乘法寻找出显著分段点,拟合结果更接近于原始观测数据。傅里叶滑动法则可应用于观测数据较长且年变形态比较复杂,存在非规律振幅改变的资料。从异常对应地震的时空分布来看,破年变异常对北天山区域的中强地震预报效能较好,优势对应时段为中短期,为破年变异常的识别提供更加客观的评价方式和参考依据。
  • 赵娜, 贾东辉, 梁卉, 刘建明
    内陆地震. 2022, 36(2): 148-15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6年以来呼图壁新21号泉LN-3A水位仪记录的水位分钟值数据,从地震频率、形态类型、变化振幅和异常时间等方面统计同震响应特征,计算同震发生时该泉的地震能量密度和含水层M2波相位差,分析该泉的同震响应机理、映震能力,并初步探究水位响应特征的变化与后续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新21号泉同震响应形态为震荡型表明含水层渗透性未发生改变,响应形态为阶变型表明含水层渗透性发生改变,响应形态与震中距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该泉记震率为 8.43%, 触发其同震响应的能量密度绝大部分大于10-3 J/m3,映震能力较弱;同震响应幅度与计算响应幅度、S波最大振幅速度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偏离时,对该区域周边后续中强地震的活动性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赵磊, 丁宇, 杨磊, 李瑞, 孙小旭, 李桂荣, 方伟, 艾力夏提·玉山, 刘代芹
    内陆地震. 2022, 36(2): 156-16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北天山地区多期一等跨断层垂直形变观测资料和GNSS数据,采用“形变速率累加”异常识别方法进行处理,结合震例分析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形变速率累加”易于异常识别和提取,可直观的显示出连续异常点的快速上升和阶跃变化,在异常特征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异常时段以中短期为主,大部分异常信息出现在MS≥6.0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从地震异常信息起始至发震过程分析,该方法可作为地震中期预测指标;GNSS三分量异常幅度N<E<U,均值为30.5 mm,异常速率为0.33 mm/d,该方法基本适用于GNSS形变资料的异常信息提取。
  • 周康云, 张录, 张剑锋, 高朝军, 候赛因·赛买提
    内陆地震. 2022, 36(2): 167-17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巴里坤地震台2003~2019年甚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震中距90°~180°且MW≥6.0的地震,得出Pdiff震相的起始记录震中距为97°。对Pdiff波进行不同周期仿真分析,发现有短周期记录,并使用Matlab软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其走时函数。所得结果扩大了该震相记录范围,弥补了震中距144°~180°Pdiff波的走时空白,为分析识别该震相积累了经验,有助于对核幔边界D″层物质特征和结构的认识。
  • 陈彦平, 闫万生, 马克博
    内陆地震. 2022, 36(2): 178-18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2.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建定西台地电阻率观测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新建定西台地电阻率观测避开了城市发展用地及建设造成的干扰;新建台址条件、电磁环境、观测系统等均符合地电台站建设及观测规范要求;观测数据连续可靠,观测精度符合异常识别指标要求;通过整理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该台地电观测数据,认为:① 年变形态较为清晰(呈夏高冬低型);② 对应近5年发生的MS>3.0 近震(Δ<350 km),该台地电观测资料有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说明定西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能够记录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介质电阻率变化,能够记录到地震短临预测的重要信息,其观测资料对区域内的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 研究短文
  • 郭春生, 刘海刚, 朱治国
    内陆地震. 2022, 36(2): 186-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