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9-15
  

  • 全选
    |
  • 李昌珑, 高孟潭
    内陆地震. 2021, 35(3): 205-21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中亚—中东地震危险性模型和中国模型在南天山—帕米尔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模型特点,重新划分面源潜在震源区,重新确定新潜源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使用南天山—帕米尔地区的断层资料建立了断层震源模型,并计算断层震源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将面源和断层源结合,使用协调后的模型计算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表明,使用断层源模型后,帕米尔高原几条主要断裂附近的地震危险性有所降低,喜马拉雅地震带、南天山北坡和中亚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所升高。
  • 郭寅, 刘建明
    内陆地震. 2021, 35(3): 216-22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ki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八盘水磨台和西克尔台记录的伽师MS6.4地震序列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八盘水磨台和西克尔台的尾波QC值以及MS6.4地震序列的尾波QC值,分析并讨论了上述2个台站尾波QC值的时间变化特征及与强余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八盘水磨台、西克尔台和伽师MS6.4地震震源区的拟合平均尾波Q0值分别为269.8、272.5和267.2;平均η值分别为 0.75、0.72和0.74。八盘水磨台和西克尔台尾波QC值随时间变化特征显示2020年2月21日MS5.1余震前,尾波QC值出现“低值-高值-发震”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为后续该区MS6.0地震的强余震判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 张志斌
    内陆地震. 2021, 35(3): 223-23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波形反演方法对新疆天山中段MS≥3.0地震震源深度进行反演,反演结果显示,新疆天山中段地震类型以逆断层或走滑断层为主,兼有少量的正断层。新疆天山中段震源深度呈现内部浅,盆山结合部位深的特点。同时由深度剖面显示,两大盆地与天山中段接触部位地震活动性都比较高,基本呈对称分布,存在南强北弱的活动特点。研究区地震发生的主要动力源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及两大致密的刚性盆地在俯冲天山造山带时,导致深部密度及热流不均匀引起地震的发生,构成了区域内独特的孕震模式。
  • 何金刚, 李文倩, 魏斌
    内陆地震. 2021, 35(3): 231-23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喀什乌恰地区为研究区,利用统计回归的方法,采用线性对数模型,拟合得到该地区VS10和VS20关系式,lgVS20=0.3944+0.8616lgVS10;T0和VS20关系式,ln(VS20)=5.1497-0.4026ln(T0),2个关系式决定系数均大于0.8,相关性较好。T0和VS20分析中,发现当场地覆盖层厚度较小时,场地卓越周期较小,此时T0主要受剪切波速影响,2者相关性较好;当场地覆盖层厚度较大时,场地卓越周期较大,此时T0受剪切波速影响有所减弱。
  • 赵石柱, 张勇, 闫新义
    内陆地震. 2021, 35(3): 237-24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3月MS≥4.0的新疆地震台网速报地震,通过标注初至震相Pg、Pn震相,对震中位置达到最大包围后,再标注续至震相Sg、Sn震相,分析增加Sg、Sn震相对新疆及相邻地区速报地震定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网内地震,除了西昆仑和阿尔金山地区,新疆其他地区均可只标注Pg、Pn震相定位震中位置,且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目录的震中偏差不超过10 km;西昆仑及阿尔金山地区,标注3~5个Sg、Sn震相时,最接近中国地震台网统一目录的结果。网缘或网外地震,在最大空隙角超过180°时,就可能会出现震中反向。当出现震中反向结果时,标注Sg、Sn震相≥3个时,就能避免震中反向。当Sg、Sn震相标注3~7个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目录结果最接近。
  • 艾萨·伊斯马伊力, 陈界宏, 次旦, 邱大琼, 赵江涛, 周斌
    内陆地震. 2021, 35(3): 245-25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新疆和田地震台地电场数字化以来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台站300 km内发生的MS≥5.5强震前的地电场岩体裂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和田地震台地电场观测场地岩体裂隙发育较好,处于长期集中,而且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前和田台地电场岩体裂隙优势方位角容易发生偏转和大幅度间断性突跳等结构变异。通过和田台周围5次典型震例解析,发现地震越强,其异常出现得越早;地电场异常的方向性与震中方位有一定关联性,但也与震源区的活动断裂构造性质有关,推测部分异常可能来自震源,故震源区构造是信号传播的最佳通道;和田台地电场的震前岩体裂隙优势方位角异常特征多表现为短期异常信息,易发震周期为45~90 d。该研究进一步推广和检验了地电场岩体裂隙优势方位角异常分析方法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 雷晴, 关冬晓, 李晓东, 朱治国
    内陆地震. 2021, 35(3): 253-26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的干扰原理,结合新疆区域多台地电场观测资料,定量根据不同距离、变化形态、变化幅度、变化方向等特征进行干扰分析。研究乌鲁木齐台、红浅观测点和温泉老台地电场观测资料受到昌宣线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异常变化形态和特征,为新疆区域地电场正确识别高压直流输电干扰提供参考。同时实验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对地电场受扰数据进行干扰抑制,结果显示,处理后的干扰数据保留了原有信号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趋势形态,数据曲线清晰,地电场信号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 郭春生, 颜龙, 斯琴, 高歌
    内陆地震. 2021, 35(3): 262-26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20年1月16日16时32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41.21°N,83.60°E)发生MS5.6地震,震源深度16 km。为了增强对地震异常的识别能力,提高该地区的震情跟踪水平,利用形态法梳理震中250 km范围内19项定点形变测项,共梳理出钻孔倾斜、水管倾斜仪、垂直摆、断层仪和洞体应变仪5项中短期异常,异常类型主要表现为年变畸变类异常,其中倾斜类的3项异常均出现在EW向与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
  •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杨福喜, 张青远, 毛玉剑
    内陆地震. 2021, 35(3): 268-27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对2008~2018 年乌鲁木齐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地磁异常,并与周边10次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结果表明:① 通过震例总结,确定了乌鲁木齐地磁3种方法的最佳阈值。② 当3种地磁分析方法同步出现异常时,异常信度增大。③ 时间上,地震均发生在首次异常发生的6个月内。地点上,地震多发生在距台站50~250 km范围内。
  • 沙木哈尔·叶尔肯, 杨福喜, 马学军,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1, 35(3): 276-28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全国地磁台站垂直分量(Z)数据,运用地磁日变低点位移方法,提取并分析了新疆地区11次MS≥6.0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Z)低点位移异常,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地磁垂直分量低点位移异常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时间特征上地震发生日期一般为异常出现后的第27±4 d或41±4 d的概率为75%,与预报指标基本一致;空间特征上呈全国性和区域性,以区域性异常为主,大部分分界线走向与新疆地区的阿尔金断裂带、西昆仑地震带、南北天山地震带走向大致一致,反映断裂带活动引起这一地区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有可能产生了地磁场的异常变化。
  • 刘军, 谭明, 裴成章, 王新刚, 古力孜帕·木拉提
    内陆地震. 2021, 35(3): 285-29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地震应急救援协同联动系统架构与设计,阐述系统的实现技术和各模块功能,并以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灾情获取和多方协同联动为例,展示了地震灾区公众、现场指挥部和协同联动成员等多方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初步实现地震灾情信息获取和应急指挥的数字化和平台化。结果表明,作为当前新型应急管理模式下的技术支撑系统,地震应急救援协同联动平台能扩展灾情信息收集的渠道,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现行灾情信息获取和应急指挥的模式,在地震应急信息服务中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
  • 张蓓蕾, 彭骁, 李杲, 董君磊, 周浩波
    内陆地震. 2021, 35(3): 293-30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宁波市地震信息报送要求,设计了震情信息处理系统的需求方案。应用JAVA编程语言及J2EE系统架构技术,基于WEB界面,实现了包括震情快速获取、短信自动发送、规则权限设置、通讯录管理等功能的震情信息处理系统软件。此软件具有功能完善、系统稳定、操作灵活,满足本地个性化需求的优势,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震情信息报送效能,有助于震情快速反应。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