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6-15
  

  • 全选
    |
    拜城MS5.4地震专题
  • 高荣, 聂晓红, 刘建明, 向元, 张琳琳
    内陆地震. 2021, 35(2): 109-11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21年3月24日拜城MS5.4地震震前异常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其震前地震学异常,包括地震平静、天山中段3、4级地震异常增强、拜城地震窗、阿克苏单台振幅比和小震调制比等中短期异常。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震前异常主要为地震平静类异常,共有4项,按出现时间顺序分别为:乌苏—拜城地区ML4.0地震平静,拜城—乌鲁木齐地区MS4.0地震平静,拜城—新源—库尔勒地区MS3.0地震平静和新疆境内5级地震平静。
  • 郭寅, 李金, 刘建明
    内陆地震. 2021, 35(2): 120-12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震学多参数地震对应概率谱(ECRS)方法,以南天山东段1979~2019年MS≥5.0地震为目标地震进行回顾检验,研究目标地震前南天山东段ECRS的时空异常特征。时间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中强地震均发生在ECRS高值异常过程中,空间跟踪结果表明研究区目标地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会出现ECRS高值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内或附近区域。对2020~2021年MS≥5.0地震进行外推预测,发现2020年3月23日拜城MS5.0和2021年3月24日拜城MS5.4地震前ECRS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值异常。
  • 钱才, 陈鲁刚, 张治广
    内陆地震. 2021, 35(2): 129-135.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3月24日拜城MS5.4地震前乌什地震台和喀什地震台地磁垂直分量逐日比出现超阈值异常。针对震前识别异常使用的阈值与预测期,梳理历史震例,并采用R值检验预测效果,讨论不同阈值、预测期对R值检验结果的影响,逐日比异常中高值、低值与地震对应的关系。结果显示,乌什地震台和喀什地震台地磁垂直分量逐日比异常R值较小,预测水平较低,异常中高值和地震对应关系不明显。
  • 韩桂红, 滕海涛, 高歌
    内陆地震. 2021, 35(2): 136-14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钻孔应变短期地震预报提供新思路,通过对尼勒克分量式钻孔应变的曲线形态、自检因子、面应变和剪应变异常的梳理,发现天山中段霍城MS5.0、拜城MS5.4地震前尼勒克分量式钻孔应变四分量出现破年变异常。自检因子在霍城MS5.0地震前2个月出现“失洽”现象,异常形态表现为先下降后回返,地震时刻的相关系数基本达到最低值或在最低值附近。地震前剪应变、面应变曲线出现分叉现象,剪应变异常变化更显著。
  • 闫新义, 李艳永
    内陆地震. 2021, 35(2): 143-14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拜城MS5.4地震为例,研究新疆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结果的准确率与时效性。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与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结果相比,新疆天山中段重点地震预警区的3个地震事件,初次触发结果震级平均偏差0.3级,震中位置平均偏差9.6 km,报告用时2.0~4.7 s;最终触发结果震级平均偏差0.4级,震中位置平均偏差5.5 km。非重点区的其他区域初次触发结果震级平均偏差0.3级,震中位置平均偏差9.6 km,报告用时6.0~17.0 s;最终触发结果震级平均偏差0.1级,震中位置平均偏差8.6 km。受采样数量限制,新疆天山中段重点地震预警区的震级偏差略大,震中结果较好,生成报告用时短;其他区域网内震级、震中结果均较好,但生成报告用时较长。
  • 研究论文
  • 金花, 闫新义, 任林, 曹昌军
    内陆地震. 2021, 35(2): 150-15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2010~2018年MS≥3.5的500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重新量取计算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并对新疆地区分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区域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为定量研究地震震级奠定基础。同时,将新疆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都存在的震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疆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L震级差值主要分布在-0.2~0.1,MS震级差值主要分布在-0.4~0.2。
  • 苏力坦·玉散, 艾力夏提·玉山, 刘代芹, 李桂荣, 方伟
    内陆地震. 2021, 35(2): 157-16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时间序列和速度场结果分析乌鲁木齐地区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特征。利用GAMIT/GLOBK10.6软件对乌鲁木齐及周边7个CORS站2012~2019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取CORS基准站在ITRF2014框架下的三维坐标时间序列,并根据坐标时间序列通过最小二乘拟合获得该地区的GNSS速度场。结果表明:乌鲁木齐CORS站在ITRF2014框架下的东西向和南北向平均运动速率分别为32.05 mm·a-1和5.13 mm·a-1。垂直方向WJQZ站的下沉和上升的周期性变化量最大到达(-33.77±1.87) mm·a-1,FUKZ、CHJZ两个站亦有下沉趋势。西山断裂南侧4个站存在小幅向上抬升趋势,平均速率为1.47 mm·a-1。7个CORS站数据结果与周围的IGS(URUM)站和“陆态网络”连续站解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 郑雪刚, 马学军,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1, 35(2): 165-170.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对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巩留MS6.0地震及142个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0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主震震中为43.65°N、82.37°E,震源深度为12.6 km;余震序列主要呈NNW向沿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两侧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 5~17 km;垂直与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显示,由北向南震源深度呈现逐渐变浅的分布特征,表明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倾。结合震源机制及主震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断,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是此次尼勒克、巩留MS6.0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 斯琴, 关冬晓, 郭春生
    内陆地震. 2021, 35(2): 171-17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榆树沟台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受春季融雪干扰显著,在春季融雪时段,榆树沟台分量钻孔应变和钻孔水位两者呈现比较一致的同步变化。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分量钻孔应变与水位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检验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 应变变化量和水位变化量呈正相关变化。(2) 钻孔应变NS向、EW向和NW向的回归方程满足α=0.05 的t检验,其置信水平为95%;钻孔应变NE向回归方程满足α=0.1的t检验,其置信水平为90%。(3) 通过回归方程可以得到任意水位变化量x0对应的应变变化量的估计值和理论变化区间,有利于辅助判定在水位影响(融雪)时段钻孔应变也出现加速异常变化的信度。
  • 邓明文, 宋春燕
    内陆地震. 2021, 35(2): 179-18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6月以来新疆南天山乌恰—伽师地区和库车—拜城地区的小震群活跃,共发生5次中强地震。系统整理2017年6月1日~2019年2月28日新疆南天山地区17次小震群,分析震群序列特征,讨论这些小震群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 在乌恰―伽师地区的小震群中前兆震群占比67%,前兆震群与之后的4次5级地震具有显著的对应关系。(2) 在库车―拜城地区的多数震群为非前兆震群,前兆震群占28%,一次前兆震群对应2017年9月16日库车MS5.7地震,结果显示该组震群无前兆意义。
  • 雷啸宇, 聂晓红, 马学军, 赵鹏毕, 沙木哈尔·叶尔肯
    内陆地震. 2021, 35(2): 185-19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山地震带52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为基础,应用MSATSI软件包中阻尼最小二乘反演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主要受到近NS向挤压应力作用,其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从东到西呈NNE―N―NNW向的渐变过程,北天山地震带主应力方向大范围为NS向,乌鲁木齐周边及以东地区为NNE向;南天山地震带西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东段为NNE向,但西段中的喀什―乌恰地区周围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此外研究区普遍的较大R值表明区域含有一定张性成分,并产生张力作用,但相对NS向挤压来说较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天山地震带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 张勇, 张峰, 陈亮, 赵江涛, 奥斯曼·阿木丁, 邱大琼
    内陆地震. 2021, 35(2): 195-19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整理地震数据,研究其特征,为地震预警做准备,分析2010~2017年的新疆阿克陶、皮山、叶城和塔什库尔干及相邻兴都库什地区M≥3.0的187个中深源地震。对于同一地震事件,使用相同的地球模型、地震台站及震相到时数据,以震相清晰为原则,去除波形叠加,选取包围震中较好的台站,采用适用于中深源地震定位的LOCSAT和HYPOSAT方法重新定位。通过对2种方法定位结果的对比,将所得结果与USGS结果进行比较,发现HYPOSAT定位方法在深度定位上更加准确,2种方法在发震时刻和震中经纬度上差别不大。这部分中深源地震分布整体呈“八”字状,“八”字左侧地震震源深度大多集中在180 km处,“八字”右侧地震震源深度大多集中在100 km处。
  • 研究短文
  • 沙木哈尔·叶尔肯, 赵鹏毕, 雷啸宇
    内陆地震. 2021, 35(2): 20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友情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