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3-15
  

  • 全选
    |
  • 胡伟华, 常想德, 陈建波, 张勇, 黄帅堂,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人研究1985年8月23日乌恰MS7.4地震在卡兹克阿尔特断层上破裂了15 km,本次研究确定该地震在乌恰盆地南缘断层上也破裂了24 km,最终确定本次地震总破裂长度为39 km。实测乌恰盆地南缘断层地表破裂带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2 m,最小垂直位移量仅0.2 m,平均垂直位移量0.55~0.64 m,这些断层陡坎只是在地表呈现轻微的隆起,肉眼通常难以识别,因此也是震后未能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探槽开挖揭露该逆冲断层倾向南,倾角仅为20°,计算平均水平缩短位移量为1.51~1.76 m,平均倾滑位移量为1.61~1.87 m,与卡兹克阿尔特断层地表破裂带运动性质相同、断错位移量相当。在最大主压应力南北方向投影显示,两条破裂带基本不重合,即本次大地震的极震区西部的应变能量是由乌恰盆地南缘断层破裂释放,东部的应变能量则由卡兹克阿尔特断层破裂释放,隐含着乌恰盆地南缘断层和卡兹克阿尔特断层之间构造关系密切。这两条断层深部很可能归并为同一条软弱的膏盐滑脱面,均属于帕米尔俯冲带的薄皮构造。
  • 温和平, 唐丽华, 李帅, 常想德
    内陆地震. 2021, 35(1): 14-21.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利用公里格网单元抽样调查数据对新疆城镇进行承灾体特征分类,通过新疆城镇的历史震害特征,结合抽样单元内的容积率和完整率的计算,对城镇建筑的抗震能力和震害风险点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震害防御工作建议。
  • 阿里木江·亚力昆, 唐丽华, 刘志坚
    内陆地震. 2021, 35(1): 22-2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和田市已有75个钻孔数据,统计各个钻孔的等效剪切波速值并确定覆盖层厚度,建立钻孔信息数据库,以此构建地统计分析的样本。在研究样本数据分布规律、统计数据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算法,计算未知点的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值,从而得到其空间分布结果,该结果以栅格数据模型表示。最后通过对比测试样本对该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和田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空间分布栅格数据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了其沉积分布规律。今后在该栅格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以快速、有效得到研究范围内任何地点的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值,这些预测值能满足一般建设工程建筑的场地类别划分需要。
  • 陈建波, 罗福忠, 胡伟华, 常想德, 谭明
    内陆地震. 2021, 35(1): 30-3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苏南断裂组发育于北天山山前的独山子逆断裂—背斜带(第3排)和西湖隆起(第4排)之间,在卫星影像显示为4~5排近平行断层陡坎组成,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断层活动明显,沿断层断错山前冲洪积扇、冲沟和水系,形成断续分布的线性陡坎地貌,开挖地质探槽显示乌苏南断层组为高倾角逆走滑型断裂。依据断层断错地貌面年代,估算断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约0.125 mm/a,右旋走滑活动速率为1.25±0.02 mm/a。根据乌苏南断层带所处的位置及构造特性,推断该断裂很可能是天山山前第3排背斜带与第4排背斜带之间的过度转换断层。
  • 李帅, 陈建波, 姚远, 吴国栋, 谢江丽
    内陆地震. 2021, 35(1): 38-47.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伊犁地区地貌、地质构造、历史地震和地质灾害分布的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伊犁地区地貌、地层岩性、地形坡度等地震滑坡影响因子,采用ArcGIS的空间分析特性和SPSS软件的统计功能,得到伊犁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和滑坡危险性分布图。认为伊犁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巩留县、新源县境内,较低的地区位于霍城县、昭苏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并且极高危险区面积占伊犁地区总面积的1%,高危险区面积占6%,中危险区面积占18%,低危险区面积占39%,极低危险区分区面积占37%。该成果可以为大震现场调查、灾后重建、规划选址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 唐丽华
    内陆地震. 2021, 35(1): 48-5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布置在南天山地区的71个强震动台站从2007~2018年记录到的732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按照不同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分组,对加速度水平向分量和垂直向分量的加速度峰值(PGA)和放大倍数谱(β谱)及其特征周期(Ts)和持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三分量PGA随震中距的变化规律符合已有的衰减关系。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特殊的地壳构造会影响同类震级和场地条件下的PGA大小。场地条件对水平向不同分量的PGA的影响有不同的特点或规律;(2) 地震动垂直向分量Ts总体上小于水平向分量Ts。随场地依次变软,水平向分量Ts逐渐增大;而垂直向分量Ts随场地类别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震级和震中距的增大,Ts有逐渐增大的趋势;(3) 场地类别对地震动水平向分量的持时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场地依次变软,持时会有些增大,对于垂直向分量,则没有明显的规律。
  • 吴国栋, 常想德, 胡伟华
    内陆地震. 2021, 35(1): 60-6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九家湾断层组发育于九家湾中更新世砾石台地上,影像迹象清晰。断层向东西两侧年轻地貌面延伸,地表形迹不显著。根据九家湾断层组第二条(F2)延伸方向,在该断层西南延伸方向布设探槽,开挖并揭示出断层活动迹象,分析了九家湾断层组西末端的变形特征。探槽显示,断层末端仅有北倾正断层活动,断层带缩小成一条裂缝,垂直错距3~25 cm。断层上断点埋深1 m左右。表明九家湾断层西末端断层宽度、活动程度及变形程度均大幅度降低。本研究为断层末端相应地段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
  • 黄帅堂, 马建, 刘志坚, 赖爱京
    内陆地震. 2021, 35(1): 67-74.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山是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对天山内部构造变形特征的探讨,有利于认识其变形过程和应变分配方式。目前,天山活动构造研究多集中于盆—山结合部位,然而,对于天山内部活动断裂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主要聚焦于南天山与塔里木板块的分界断裂—包尔图断裂。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包尔图断裂是一条NWW走向的兼具逆冲性质的左旋走滑断裂,全长逾400 km,是一条区域性深大断裂。断裂控制了小尤路都斯盆地和现代河谷的形成,根据断裂几何展布可初步划分为东西2段,在和硕—和静段,断裂线性笔直,断错了晚第四纪以来的多期地貌面,最大垂直位错量为9.6~10.7 m,最小垂直位移量0.8~0.9 m;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应与断裂东段库米什盆地的左旋滑动速率一致,约0.56 mm/a。断层最新活动断错水系T1阶地,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层。
  • 常想徳, 孙静, 谭明
    内陆地震. 2021, 35(1): 75-86.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共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93次,地震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地震中房屋震害特征及其抗震性能差异与房屋的结构形式相关。通过搜集整理新疆境内历年典型破坏性地震民居房屋震害资料及房屋调研相关资料,结合房屋震害特征,依据房屋的建造年代、结构形式、有无构造措施、砌筑粘结剂强度、施工质量及材料强度等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将新疆民居房屋结构类型分为土木-木架-石木简易结构、砖木结构及砖混结构3大类,并细化为10小类。结合新疆历史破坏性地震房屋震害资料,对细化分类房屋的震害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影响各结构类型房屋抗震性能的原因。除房屋本身抗震性能因素外,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震作用及其他自然灾害的累积叠加作用也是造成房屋破坏加重的主要因素。
  • 马建, 陈建波, 赵纯青, 刘志坚
    内陆地震. 2021, 35(1): 87-92.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伊吾断裂的实地调查,发现断裂在伊吾县城北侧的山前地带断错了晚第四纪洪积扇、T3河流阶地,在地表形清晰的陡坎地貌,T1阶地未见明显错动。依据探槽及天然露头揭露的剖面,认为研究区内断裂的运动方式以高角度逆冲为主。实测洪积扇上陡坎的高度在5~13 m区间内,T3阶地的垂直高差达26 m,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研究区内T3阶地的年龄为71~108 ka,初步估计伊吾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37 mm/a。
  • 张文秀, 常想德, 黄帅堂, 姚远, 胡伟华
    内陆地震. 2021, 35(1): 93-99.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1月16日新疆库车5.6级地震造成库车市塔里木乡居民房屋不同程度破坏。依据地震现场1个乡18个调查点的实地调查结果,初步分析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和房屋震害特征。结果表明: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Ⅵ度,受灾面积为813.6 km2,涉及185户685人,无人员伤亡;建造年代较早的砖木结构抗震安居房,由于抗震设防烈度较低,部分房屋抗震构造措施不完善,破坏程度相对较重;少数砖混结构房屋因地基沉降及地震叠加破坏作用,造成门窗洞口处墙体出现裂缝;框架结构房屋受场地地震动放大影响出现填充墙开裂现象。
  • 谢江丽, 姚远, 阿布都瓦里斯·阿布都瓦衣提, 黄帅堂
    内陆地震. 2021, 35(1): 100-108. https://doi.org/10.16256/j.issn.1001-8956.2021.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利用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将乌鲁木齐市按区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提取近几年的人口数据,研究表明,各区表现出“人口数量增长率大密度小,人口数量增长率小密度大”的区域差异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乌鲁木齐各区人口分布将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根据人口分布情况指导当地的地震救援工作更有针对性,使地震搜救工作更精准,救援物资分配更合理。
友情链接
更多